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9-1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19页 |
第一章 《荡寇志》对《水浒传》的接受概论 | 第19-30页 |
第一节 他者对《水浒传》的接受及其对《荡寇志》的影响 | 第19-25页 |
第二节 《荡寇志》对《水浒传》的接受 | 第25-30页 |
一、接受方式:续书 | 第25-28页 |
二、接受类型:逆向接受 | 第28-30页 |
第二章 《荡寇志》对《水浒传》的主题接受 | 第30-56页 |
第一节 忠义说 | 第31-41页 |
一、《荡寇志》否认《水浒传》忠义观 | 第31-35页 |
二、《荡寇志》宣扬自己的忠义观 | 第35-38页 |
三、《荡寇志》宣扬自己的忠义观的原因 | 第38-41页 |
第二节 诲盗说 | 第41-51页 |
一、《荡寇志》承认《水浒传》诲盗说 | 第41-42页 |
二、《荡寇志》不满《水浒传》诲盗说 | 第42-46页 |
三、《荡寇志》不满《水浒传》诲盗说的原因 | 第46-51页 |
第三节 主旨——明国纪,写天庥 | 第51-56页 |
第三章 《荡寇志》对《水浒传》的叙事接受 | 第56-72页 |
第一节 叙事时间的接受 | 第56-61页 |
一、顺叙:章回小说的共同特性 | 第56-57页 |
二、插叙:话分两头与横云断山 | 第57-59页 |
三、预叙:梦验和命相 | 第59-61页 |
第二节 叙事视角的接受 | 第61-67页 |
一、全知视角:主观议论和心理透视 | 第62-63页 |
二、限知视角:人物、场景、谋略 | 第63-67页 |
第三节 叙事结构的接受 | 第67-72页 |
一、楔子——结子 | 第67-69页 |
二、梦、石碣、诗 | 第69-70页 |
三、折扇式的列传单元和群体性的战役板块 | 第70-72页 |
第四章 《荡寇志》对《水浒传》的人物接受 | 第72-106页 |
第一节 逆向接受梁山人物形象 | 第72-79页 |
一、丑化梁山人物 | 第72-76页 |
二、设置梁山人物悲剧结局 | 第76-77页 |
三、间接丰富梁山人物形象 | 第77-79页 |
第二节 塑造对立人物之男性形象 | 第79-87页 |
一、陈希真人物形象 | 第79-81页 |
二、陈希真与宋江、公孙胜的对比 | 第81-83页 |
三、陈希真是儒道结合的典范 | 第83-87页 |
第三节 塑造对立人物之女性形象 | 第87-97页 |
一、《荡寇志》女性形象 | 第88-93页 |
二、《荡寇志》中女性形象和《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比较 | 第93-95页 |
三、《荡寇志》中女性形象塑造原因 | 第95-97页 |
第四节 君臣形象 | 第97-100页 |
一、明君——宋徽宗 | 第97-98页 |
二、忠臣——云天彪 | 第98-100页 |
第五节 人物形象艺术上的得失 | 第100-106页 |
第五章 《荡寇志》的被接受 | 第106-117页 |
第一节 不同群体对《荡寇志》的接受 | 第106-113页 |
第二节 《荡寇志》被接受不如《水浒传》原因 | 第113-117页 |
结语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4页 |
作者简历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