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1 PEDV病原学特征 | 第12页 |
2 PEDV培养特性 | 第12页 |
3 PEDV基因组结构 | 第12-15页 |
3.1 非结构蛋白及其功能 | 第13页 |
3.2 结构蛋白及其功能 | 第13-15页 |
4 PED流行病学 | 第15-18页 |
4.1 PEDV基因分型 | 第15页 |
4.2 PEDV变异以及传播 | 第15-18页 |
5 PED的防控 | 第18-20页 |
5.1 返饲方法 | 第18页 |
5.2 PED疫苗研究 | 第18-20页 |
5.2.1 灭活疫苗 | 第19页 |
5.2.2 弱毒疫苗 | 第19-20页 |
5.2.3 其他疫苗 | 第20页 |
6 总结 | 第20-21页 |
第一章 江苏省PEDV G2b亚型变异株的流行状况调查 | 第21-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8页 |
1.1 细胞与菌株 | 第21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21页 |
1.3 培养基及其配制 | 第21-22页 |
1.4 仪器设备 | 第22页 |
1.5 病料采集与处理 | 第22页 |
1.6 病料鉴定 | 第22-24页 |
1.6.1 qPCR | 第22-23页 |
1.6.2 病料总RNA的提取 | 第23页 |
1.6.3 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 | 第23-24页 |
1.7 病毒的分离鉴定 | 第24页 |
1.7.1 病毒的分离培养 | 第24页 |
1.7.2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 | 第24页 |
1.8 PEDV S基因克隆与测序 | 第24-28页 |
1.8.1 总RNA提取 | 第24-25页 |
1.8.2 RT-PCR扩增S基因 | 第25-26页 |
1.8.3 目的片段克隆与测序 | 第26页 |
1.8.4 序列比对分析 | 第26-2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6页 |
2.1 临床样品采集与检测 | 第28页 |
2.2 病毒的分离鉴定 | 第28-29页 |
2.3 S基因的克隆与测序 | 第29-32页 |
2.4 流行毒株S基因分型 | 第32-33页 |
2.5 流行毒株S基因核苷酸和推导氨基酸分析 | 第33页 |
2.6 流行毒株S蛋白中和表位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33-34页 |
2.7 流行毒株S蛋白潜在糖基化位点预测 | 第34-36页 |
3 讨论 | 第36-39页 |
第二章 一株G2b亚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致弱研究 | 第39-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5页 |
1.1 毒株和细胞 | 第39页 |
1.2 试剂 | 第39-40页 |
1.3 培养基及其配制 | 第40页 |
1.4 仪器设备 | 第40页 |
1.5 病毒的传代致弱 | 第40-41页 |
1.5.1 病毒的连续传代 | 第40-41页 |
1.5.2 空斑纯化试验 | 第41页 |
1.6 传代毒株的毒力测定 | 第41-42页 |
1.6.1 病毒TCID_(50)测定 | 第41页 |
1.6.2 传代毒株的致病性研究 | 第41-42页 |
1.7 传代毒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 第42-45页 |
1.7.1 PEDV全基因组扩增引物 | 第43-44页 |
1.7.2 基因组RNA提取 | 第44页 |
1.7.3 PCR克隆与测序 | 第44页 |
1.7.4 基因组拼接与分析 | 第44-45页 |
2 结果 | 第45-49页 |
2.1 病毒的传代致弱 | 第45页 |
2.1.1 病毒的传代 | 第45页 |
2.1.2 病毒的空斑纯化 | 第45页 |
2.2 传代毒株的毒力测定 | 第45-47页 |
2.2.1 病毒TCID_(50)测定 | 第45-46页 |
2.2.2 JSX2014/ATT的致病性研究 | 第46-47页 |
2.3 JSX2014/ATT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 第47-49页 |
2.3.1 非结构基因序列分析 | 第47-48页 |
2.3.2 结构基因序列分析 | 第48-49页 |
3 讨论 | 第49-52页 |
全文总结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附录 | 第57-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