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0-13页 |
第2章 研究进展与理论基础 | 第13-21页 |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3-18页 |
2.1.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3页 |
2.1.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3-18页 |
2.2 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2.1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2.2.2 区域不均衡发展理论 | 第19-21页 |
第3章 淮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格局 | 第21-29页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1-23页 |
3.2 空间分异的程度 | 第23-25页 |
3.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23页 |
3.2.2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5-29页 |
3.3.1 淮河流域县域经济差异呈波动扩大趋势 | 第25-26页 |
3.3.2 淮河流域经济空间差异的多角度分解 | 第26-29页 |
第4章 淮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演变 | 第29-39页 |
4.1 研究方法介绍 | 第29-31页 |
4.1.1 ESDA方法 | 第29-31页 |
4.1.2 相对发展率(NICH指数) | 第31页 |
4.1.3 趋势面分析 | 第3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9页 |
4.2.1 淮河流域全局经济空间差异分析 | 第31-32页 |
4.2.2 区域冷热点分析 | 第32-34页 |
4.2.3 区域经济空间关联类型演变 | 第34-36页 |
4.2.4 局域经济重心演化 | 第36-37页 |
4.2.5 正交方向上经济变化态势 | 第37-39页 |
第5章 淮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机制 | 第39-53页 |
5.1 影响因子的选取 | 第39-40页 |
5.2 影响因子模型选择与拟合 | 第40-43页 |
5.2.1 生产函数 | 第40-42页 |
5.2.2 模型模拟 | 第42-43页 |
5.3 影响机制分析 | 第43-51页 |
5.3.1 不同因子的贡献率不同 | 第43-44页 |
5.3.2 同一因子的不同地区影响程度不同 | 第44-47页 |
5.3.3 不同时期影响因子的空间分布不同 | 第47-5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6页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53-55页 |
6.2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55-56页 |
6.2.1 可能的创新点 | 第55页 |
6.2.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