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17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 基本思路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综述 | 第17-39页 |
2.1 大气中SO_2的来源 | 第17页 |
2.2 SO_2的危害 | 第17-18页 |
2.3 SO_2的污染现状 | 第18-20页 |
2.4 国内外二氧化硫烟气控制方法 | 第20-21页 |
2.5 烟气脱硫技术 | 第21-31页 |
2.5.1 湿法脱硫 | 第22-28页 |
2.5.2 干法脱硫 | 第28-29页 |
2.5.3 半干法烟气脱硫 | 第29-31页 |
2.6 回收SO_2生产S单质的技术 | 第31-39页 |
第三章 分析方法 | 第39-47页 |
3.1 分析思路 | 第39-40页 |
3.2 主要试剂的配制和标定 | 第40-42页 |
3.2.1 硫代硫酸钠(Na_2S_2O_3·5H_20)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 | 第40页 |
3.2.2 碘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 第40-41页 |
3.2.3 硫化铵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 第41-42页 |
3.2.4 碳酸锌悬浮液的配制 | 第42页 |
3.3 分析方法的确定 | 第42-44页 |
3.3.1 逐级屏蔽法 | 第42-44页 |
3.4 尾气中硫量的测定方法 | 第44-45页 |
3.4.1 硫磷分析仪测定 | 第44页 |
3.4.2 化学法测定 | 第44-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吸收过程的研究 | 第47-65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7-49页 |
4.1.1 实验装置和药剂 | 第47-49页 |
4.2 实验流程和浓度检测仪 | 第49-50页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0-57页 |
4.3.1 pH值对吸收过程的影响 | 第51-53页 |
4.3.2 气体流速对吸收过程的影响 | 第53-54页 |
4.3.3 硫化铵溶液的浓度对吸收过程的影响 | 第54-55页 |
4.3.4 溶液中不同离子浓度随pH值的变化 | 第55-56页 |
4.3.5 对较低浓度二氧化硫吸收效果 | 第56-57页 |
4.4 硫化钠法的吸收过程 | 第57-62页 |
4.4.1 硫化钠法吸收二氧化硫的原理 | 第58-59页 |
4.4.2 硫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硫 | 第59-61页 |
4.4.3 溶液中物质随pH值变化情况 | 第61-62页 |
4.5 硫化铵法与硫化钠法吸收过程的比较 | 第6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2-65页 |
第五章 硫资源的回收 | 第65-77页 |
5.1 回收硫磺 | 第65-70页 |
5.1.1 反应溶液的制取 | 第65-66页 |
5.1.2 实验设备和试剂 | 第66页 |
5.1.3 硫单质的洗涤和干燥 | 第66页 |
5.1.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6-68页 |
5.1.5 产品的表征分析 | 第68-70页 |
5.1.6 得到的硫磺和硫酸铵产品图 | 第70页 |
5.2 回收硫酸铵 | 第70-74页 |
5.2.1 中和 | 第71页 |
5.2.2 氧化 | 第71-72页 |
5.2.3 浓缩结晶 | 第72-73页 |
5.2.4 产物表征分析 | 第73-74页 |
5.2.5 得到的复合肥产品图示 | 第74页 |
5.3 回收硫磺法与回收硫酸铵法的比较 | 第74-75页 |
5.4 硫化钠法与硫化铵法硫资源回收的比较 | 第75-7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附录A 硕士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 第87-89页 |
附录B 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