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2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传统层状正极材料 | 第10-12页 |
1.2.1 LiCoO_2 | 第10-11页 |
1.2.2 LiNiO_2 | 第11页 |
1.2.3 LiMnO_2 | 第11-12页 |
1.3 二元材料 | 第12-15页 |
1.3.1 LiNiO_2-LiCoO_2 | 第12-13页 |
1.3.2 LiCoO_2-LiMnO_2 | 第13-14页 |
1.3.3 LiNiO_2-LiMnO_2 | 第14-15页 |
1.4 三元材料 | 第15-18页 |
1.4.1 LiNiO_2-LiMnO_2-LiCoO_2 | 第15-18页 |
1.5 正极材料的包覆研究 | 第18-20页 |
1.5.1 电化学惰性物质包覆机制 | 第18-20页 |
1.5.2 电化学活性物质包覆 | 第20页 |
1.6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0-22页 |
2 实验原料、设备及表征 | 第22-26页 |
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 第22-23页 |
2.1.1 实验原料 | 第22页 |
2.1.2 实验设备 | 第22-23页 |
2.2 材料的表征 | 第23-24页 |
2.2.1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23页 |
2.2.2 电镜分析 | 第23-24页 |
2.2.3 元素分析 | 第24页 |
2.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24页 |
2.2.5 透射电镜分析 | 第24页 |
2.3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4-26页 |
2.3.1 扣式电池组装 | 第24页 |
2.3.2 电池充放电性能研究 | 第24-25页 |
2.3.3 交流阻抗测试 | 第25页 |
2.3.4 循环伏安测试 | 第25-26页 |
3 Li(Ni_(0.8)Co_(0.1)Mn_(0.1))_(0.83)(Ni_(1/3)Co_(1/3)Mn_(1/3))_(0.17)O_2的合成及表征 | 第26-56页 |
3.1 前驱体的包覆实验 | 第26-32页 |
3.1.1 引言 | 第26页 |
3.1.2 包覆材料的选择 | 第26-27页 |
3.1.3 包覆材料的制备过程 | 第27-29页 |
3.1.4 (Ni_(0.8)Co_(0.1)Mn_(0.1))_(1-x)(Ni_(1/3)Co_(1/3)Mn_(1/3))_x(OH)_2包覆比例的选择 | 第29-32页 |
3.2 Li(Ni_(0.8)Co_(0.1)Mn_(0.1))_(1-x)(Ni_(1/3)Co_(1/3)Mn_(1/3))_xO_2的制备 | 第32-48页 |
3.2.1 焙烧温度选择 | 第32-36页 |
3.2.2 材料复合方式效果对比 | 第36-42页 |
3.2.3 最优条件下包覆材料与包覆前LiNi_(0.8)Co_(0.1)Mn_(0.1)O_2对比 | 第42-46页 |
3.2.4 循环后电极材料的分析 | 第46-48页 |
3.3 储存性能分析 | 第48-55页 |
3.3.1 材料pH值 | 第48-49页 |
3.3.2 储存后材料形貌 | 第49页 |
3.3.3 储存后材料表面的C、O、Ni元素状态分析 | 第49-52页 |
3.3.4 储存后电化学性能对比 | 第52-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4 LiNi_(0.8 )Co_(0.1)Mn_(0.1)O_2的CaF_2包覆改性 | 第56-63页 |
4.1 CaF_2包覆LiNi_(0.8)Co_(0.1)Mn_(0.1)O_2的实验方法 | 第56页 |
4.2 CaF_2包覆量对LiNi_(0.8)Co_(0.1)Mn_(0.1)O_2材料结构影响 | 第56-58页 |
4.3 CaF_2包覆量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58-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5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