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1.2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2页 |
1.6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5页 |
1.6.1 人性 | 第12-13页 |
1.6.2 人的本质 | 第13-15页 |
第2章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 | 第15-34页 |
2.1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发展过程 | 第15-26页 |
2.1.1 《博士论文》时期:人的本质是“定在中的自由”和“自我意识 | 第15-16页 |
2.1.2 《莱茵报》时期:人的本质是自由、理性 | 第16-18页 |
2.1.3 《德法年鉴》时期:人的本质是其“社会特质” | 第18-20页 |
2.1.4 《手稿》时期:人的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 第20-21页 |
2.1.5 思想成熟时期: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生产劳动、需要 | 第21-26页 |
2.3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内涵、特质及其价值旨归 | 第26-34页 |
2.3.1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内涵 | 第26-28页 |
2.3.2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特质 | 第28-31页 |
2.3.3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价值旨归 | 第31-34页 |
第3章 马克思探讨“人的本质”问题的方法 | 第34-46页 |
3.1 马克思探讨“人的本质”问题的根本方法:唯物史观的方法 | 第34-39页 |
3.1.1 “经验观察”的唯物主义方法 | 第34-36页 |
3.1.2 “从抽象到具体”的辩证方法 | 第36-39页 |
3.2 马克思探讨“人的本质”问题的方法论特质 | 第39-43页 |
3.2.1 立足于现实的个人的存在考察人的本质 | 第39-40页 |
3.2.2 考察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所生成的社会关系,揭示人的现实本质 | 第40-42页 |
3.2.3 从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出发研究人的本质 | 第42-43页 |
3.3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和方法的革命性 | 第43-46页 |
3.3.1 旧哲学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 | 第43-44页 |
3.3.2 马克思探讨“人的本质”的方法论的革命性 | 第44-46页 |
第4章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和方法的现代价值 | 第46-56页 |
4.1 现代人的生存状况和生存困境 | 第46-50页 |
4.1.1 技术理性控制社会生活,物化问题日益严重 | 第46-47页 |
4.1.2 现代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迷失,精神世界失落 | 第47-48页 |
4.1.3 现代人的“文化存在”样态 | 第48-49页 |
4.1.4 现代人的“虚拟存在”、“信息化存在”样态 | 第49-50页 |
4.2 马克思的方法论对现代人的存在及其发展的审视和预测 | 第50-52页 |
4.2.1 人的“物化生存”的根源:资本逻辑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 第50-51页 |
4.2.2 人的“物化生存”的否定和超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第51-52页 |
4.3 马克思“人的本质”的方法论与“以人为本”的彰显 | 第52-56页 |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