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馈风电机组动态建模及应用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 双馈风电机组建模及静态稳定分析概述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0-11页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1-13页 |
第2章 双馈风电机组的运行特性 | 第13-18页 |
2.1 双馈风电机组的基本结构 | 第13-15页 |
2.2 双馈风电机组的运行区域 | 第15-16页 |
2.3 双馈风电机组的优势 | 第1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6-18页 |
第3章 考虑网侧控制的双馈机组小干扰数学模型 | 第18-30页 |
3.1 双馈感应发电机的基本结构 | 第18-19页 |
3.2 双馈风电机组的坐标系系统 | 第19页 |
3.3 双馈风电机组的数学模型 | 第19-27页 |
3.3.1 风轮机和发电机 | 第19-21页 |
3.3.2 最大功率追踪控制系统 | 第21页 |
3.3.3 机侧控制系统 | 第21-22页 |
3.3.4 网侧控制系统 | 第22-23页 |
3.3.5 直流电压方程 | 第23-24页 |
3.3.6 小干扰稳定模型 | 第24-27页 |
3.4 本章模型与传统简化模型的分析结果对比 | 第27-2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参数对双馈系统静态稳定性的影响和优化 | 第30-34页 |
4.1 改变风机出力对系统小干扰稳定性的影响 | 第30-31页 |
4.2 采用灵敏度分析法改善系统的小干扰稳定性 | 第31-33页 |
4.2.1 弱阻尼模态的灵敏度计算结果 | 第31页 |
4.2.2 参数改变时系统特征值的走向 | 第31-33页 |
4.2.3 采用改进参数后的主导模态 | 第3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5章 双馈风电机组数学模型的降阶分析 | 第34-54页 |
5.1 双馈风电机组的基准值系统及坐标系系统 | 第34-37页 |
5.1.1 双馈风电机组的基准值系统 | 第34-37页 |
5.1.2 双馈风电机组的坐标系 | 第37页 |
5.2 双馈风电机组的详细模型 | 第37-46页 |
5.2.1 最大功率追踪工况 | 第38-43页 |
5.2.2 功率限制工况 | 第43-44页 |
5.2.3 系统潮流方程 | 第44-45页 |
5.2.4 小干扰稳定模型的建立 | 第45-46页 |
5.3 双馈风电机组的降阶模型 | 第46-49页 |
5.3.1 双馈风电机组详细模型的分析结果 | 第46-48页 |
5.3.2 主导模态的选择 | 第48页 |
5.3.3 降阶模型的确立 | 第48-49页 |
5.4 降阶模型的准确性验证 | 第49-52页 |
5.4.1 最大功率追踪工况 | 第49-51页 |
5.4.2 功率限制工况 | 第51-52页 |
5.5 降阶模型对风电场级分析的适用性 | 第52-5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59-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