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5页 |
一、选题缘由与“饥饿感”定义 | 第8-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三、研究问题和目标 | 第13页 |
四、技术路线和全文结构的相关说明 | 第13-15页 |
第1章 北宋诗歌饥饿感概述 | 第15-41页 |
1.1 北宋诗饥饿感的存在 | 第15-20页 |
1.1.1 文学溯源 | 第15-17页 |
1.1.2 北宋诗歌饥饿感的存在 | 第17-20页 |
1.2 北宋前期诗歌中的饥饿感 | 第20-26页 |
1.2.1 白体 | 第20-22页 |
1.2.2 晚唐体 | 第22-23页 |
1.2.3 西昆体 | 第23-26页 |
1.3 北宋中后期诗歌中的饥饿感 | 第26-41页 |
1.3.1 北宋中期 | 第26-29页 |
1.3.2 北宋后期 | 第29-41页 |
第2章 张耒诗歌中的饥饿感 | 第41-63页 |
2.1 张耒的饥饿论与饥饿文学观 | 第41-45页 |
2.1.1 饥饿是造成社会动乱的原因 | 第41-42页 |
2.1.2 以饥饿喻政或喻事 | 第42-43页 |
2.1.3 饥饿对人的意志的磨砺作用 | 第43页 |
2.1.4 饥饿对艺术创作的激励作用:诗出穷者 | 第43-45页 |
2.2 张耒诗饥饿感的强弱表现 | 第45-48页 |
2.2.1 以饥饿感为重心 | 第45-46页 |
2.2.2 略写饥饿感 | 第46-47页 |
2.2.3 概念化的饥饿感 | 第47-48页 |
2.3 张耒诗饥饿感的描写角度 | 第48-55页 |
2.3.1 饥肠辘辘的描写 | 第48-50页 |
2.3.2 食物匮乏的描写 | 第50-52页 |
2.3.3 对饱食的想象 | 第52-53页 |
2.3.4 享受美食时对饥饿的回忆 | 第53-55页 |
2.4 张耒诗饥饿感的旁证:一些其他的饥饿表达方式 | 第55-57页 |
2.4.1 对他人饥饿的描写 | 第55-56页 |
2.4.2 对动物饥饿的描写 | 第56页 |
2.4.3 对农作物的描写 | 第56-57页 |
2.5 张耒诗饥饿感的精神内涵 | 第57-63页 |
2.5.1 饥饿的激励作用 | 第57-59页 |
2.5.2 对道的坚守 | 第59-61页 |
2.5.3 人生出路的困境 | 第61-63页 |
第3章 张耒诗歌饥饿感的分期及与其政治态度的关系 | 第63-78页 |
3.1 早年在临淮、洛阳等地的饥饿感 | 第64-69页 |
3.1.1 缺衣少食的养家之难 | 第64-67页 |
3.1.2 对政治的幻想 | 第67-69页 |
3.2 中年谪居黄州的饥饿感 | 第69-73页 |
3.2.1 黄州当地食物匮乏的无奈 | 第69-71页 |
3.2.2 从畏罪心理到激愤心态 | 第71-73页 |
3.3 晚年寓居陈州的饥饿感 | 第73-78页 |
3.3.1 贫困、衰老与疾病的交织 | 第73-75页 |
3.3.2 对政治的失望与无奈 | 第75-78页 |
第4章 北宋诗歌饥饿感的诗学和美学意义 | 第78-92页 |
4.1 北宋诗歌饥饿感的诗学意义 | 第78-84页 |
4.1.1 对诗歌题材的拓展 | 第78-80页 |
4.1.2 对主体内心的探求 | 第80-84页 |
4.2 北宋诗歌饥饿感的美学意义 | 第84-92页 |
4.2.1 “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 | 第84-88页 |
4.2.2 “感官刺激”和“形而上” | 第88-92页 |
结语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9页 |
致谢 | 第99-101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