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安全科学论文--安全工程论文

基于本质安全化的矿山安全对策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第11-12页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12-13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3-18页
        1.3.1 矿山安全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第13-16页
        1.3.2 本质安全管理的研究与发展第16-18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技术路线第18-20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18-19页
        1.4.2 研究目标及技术路线第19-20页
第二章 矿企周边环境安全的基本内容和特性第20-35页
    2.1 概述第20页
    2.2 矿企周边自然生态环境安全第20-30页
        2.2.1 水的状况第20-24页
        2.2.2 大气状况第24-26页
        2.2.3 土地状况第26-28页
        2.2.4 工程地质问题第28-30页
    2.3 矿企周边社会人文环境安全第30-33页
        2.3.1 矿企与全体职工第30-32页
        2.3.2 矿企与职工家属第32页
        2.3.3 矿企与当地居民第32-33页
    2.4 矿企周边环境安全与企业发展的关系第33-34页
    2.5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矿山本质安全化分析第35-53页
    3.1 以人为本的人-机-环境-管理分析方法第35-38页
        3.1.1 相关概念第35-36页
        3.1.2 人-机-环境-管理系统事故分析方法第36-38页
    3.2 人的本质安全化分析第38-43页
        3.2.1 人的行为特性与行为模式第38-40页
        3.2.2 人的失误分类及致因分析第40-42页
        3.2.3 控制人失误的策略第42-43页
    3.3 机器的本质安全化分析第43-46页
        3.3.1 矿山机器设备的特点及可靠性分析第43-44页
        3.3.2 矿山机器设备发生事故原因分析第44-45页
        3.3.3 提高机器设备可靠性的措施第45-46页
    3.4 环境的本质安全化分析第46-49页
        3.4.1 矿山环境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第46-49页
        3.4.2 矿山环境的改善与控制第49页
    3.5 管理本质安全化因素的分析第49-51页
        3.5.1 矿山本质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第50页
        3.5.2 矿山本质安全管理的能力分析第50页
        3.5.3 加强本质安全管理工作第50-51页
    3.6 安全事故综合原因论分析第51-52页
    3.7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四章 矿山本质安全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53-64页
    4.1 本质安全型矿山的创建第53-54页
        4.1.1 创建本质安全型矿山的基本原则第53页
        4.1.2 本质安全型矿山基本特征第53-54页
        4.1.3 创建本质安全型矿山的意义第54页
    4.2 安全评价方法及程序第54-56页
        4.2.1 安全评价方法的分类第54-55页
        4.2.2 安全评价的程序第55-56页
        4.2.3 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第56页
    4.3 矿山本质安全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56-57页
        4.3.1 评价指标体系创建的原则第56页
        4.3.2 评价指标的选取第56-57页
    4.4 各项指标的选取第57-62页
        4.4.1 人员指标的选取第57-58页
        4.4.2 机器设备的指标选取第58-59页
        4.4.3 环境指标的选取第59-60页
        4.4.4 管理评价指标选取第60-61页
        4.4.5 矿山总体指标体系第61-62页
    4.5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五章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和评价模型的建立第64-74页
    5.1 安全评价指标权重方法的确定第64-69页
        5.1.1 层析分析法第64-68页
        5.1.2 模糊评价分析法第68-69页
    5.2 评价模型的建立过程第69-73页
        5.2.1 建立模糊评价数学模型第69-70页
        5.2.2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第70-71页
        5.2.3 模糊综合评价合成算子的选择第71-72页
        5.2.4 模糊评价指标隶属度的确定第72-73页
    5.3 本质安全等级的划分第73页
    5.4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六章 矿山本质安全综合评价应用实例第74-92页
    6.1 漂塘钨矿基本概况第74-77页
        6.1.1 矿区自然概况第74-75页
        6.1.2 矿山开拓、生产现状第75-76页
        6.1.3 地质条件第76页
        6.1.4 安全管理现状第76-77页
    6.2 矿山本质安全综合评价指标权值的计算第77-84页
        6.2.1 第一层次评价指标权值的计算第77-78页
        6.2.2 第二层次评价指标权值的计算第78-79页
        6.2.3 第三层次评价指标权值的计算第79-84页
    6.3 矿山本质安全综合评价第84-88页
        6.3.1 单因素隶属度的确定第84页
        6.3.2 模糊综合评价的计算第84-88页
    6.4 矿山本质安全化建设方案第88-91页
        6.4.1 人员方面第88-89页
        6.4.2 机器设备方面第89-90页
        6.4.3 环境方面第90页
        6.4.4 管理方面第90-91页
    6.5 本章小结第91-92页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第92-94页
    7.1 结论第92-93页
    7.2 展望第93-94页
参考文献第94-100页
致谢第100-10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根系分泌物对苔草铁膜形成及铅胁迫下对根际环境的影响
下一篇:县供电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