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MFC 同步降解有机物和产电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1.1 MFC 运行基本原理 | 第13-14页 |
1.1.2 MFC 阳极降解有机污染物和同步产电 | 第14-15页 |
1.1.3 MFC 生物阴极降解有机污染物和同步产电 | 第15页 |
1.1.4 MFC 同步降解有机污染物和产电存在的问题 | 第15-17页 |
1.2 偶氮染料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1.2.1 偶氮染料的厌氧共代谢生物脱色研究 | 第17-19页 |
1.2.2 偶氮染料厌氧脱色产物的好氧生物降解研究 | 第19-20页 |
1.2.3 藻、藻菌共生体对偶氮染料降解研究 | 第20-21页 |
1.3 研究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1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藻/菌 MFC 的构建、启动与运行 | 第22-30页 |
2.1 引言 | 第22-23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6页 |
2.2.1 藻/菌 MFC 的结构 | 第23页 |
2.2.2 阴、阳极接种与生长媒介 | 第23-25页 |
2.2.3 指标测试方法 | 第25-26页 |
2.3 藻/菌生物膜电极的驯化与藻/菌 MFC 的构建 | 第26-27页 |
2.4 藻/菌 MFC 的启动与运行 | 第27-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藻/菌 MFC 反转极性 pH 自中和特性与机理 | 第30-37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3.2.1 pH 测试 | 第30页 |
3.2.2 溶解氧(DO)测试 | 第30页 |
3.2.3 葡萄糖浓度测定 | 第30-31页 |
3.2.4 有机酸的测试 | 第31页 |
3.2.5 阳离子的测试 | 第3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1-36页 |
3.3.1 藻/菌 MFC 反转极性 pH 自中和特性 | 第31-33页 |
3.3.2 反转前后阳离子跨膜变化规律 | 第33-34页 |
3.3.3 共基质转化与酸碱化规律 | 第34-35页 |
3.3.4 藻/菌 MFC 反转极性 pH 自中和机理 | 第35-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藻/菌 MFC 反转极性产电特性与机理 | 第37-48页 |
4.1 引言 | 第37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4.2.1 电压测定方法 | 第37页 |
4.2.2 功率密度曲线和极化曲线 | 第37页 |
4.2.3 电极交流阻抗谱(EIS) | 第37-3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7页 |
4.3.1 两种 MFC 反转极性产电特性 | 第38-41页 |
4.3.2 两种 MFC 反转极性产电机理 | 第41-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藻/菌 MFC 反转极性降解偶氮染料的效能与机理 | 第48-57页 |
5.1 引言 | 第48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5.2.1 刚果红脱色 | 第48页 |
5.2.2 刚果红脱色液矿化率 | 第48页 |
5.2.3 刚果红降解产物测定 | 第48-4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49-55页 |
5.3.1 藻/菌 MFC 反转极性对刚果红的降解效能 | 第49-52页 |
5.3.2 藻/菌 MFC 反转极性降解偶氮染料的机理 | 第52-5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六章 藻/菌 MFC 反转极性同步 pH 自中和、降解刚果红和产电的机理 | 第57-62页 |
6.1 引言 | 第57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57-58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1页 |
6.3.1 藻/菌生物膜定性 | 第58-60页 |
6.3.2 pH 自中和、刚果红降解和产电的相互关系 | 第60-6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7.1 结论 | 第62-63页 |
7.2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目录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件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