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一、绪论 | 第10-17页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2、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2、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二、亨普尔覆盖律模型的困境及产生根源 | 第17-34页 |
(一)覆盖律模型 | 第17-20页 |
1、演绎律则模型 | 第18页 |
2、统计模型 | 第18-20页 |
(二)定律作用的重要性及覆盖律模型的意义 | 第20-22页 |
1、定律关于科学解释的重要作用 | 第20-21页 |
2、亨普尔覆盖律模型的意义 | 第21-22页 |
(三)覆盖律模型所面临的困境 | 第22-27页 |
1、解释无关项性困境 | 第23-24页 |
2、对称性困境 | 第24-25页 |
3、高概率困扰 | 第25-26页 |
4、对历史事件解释不成功的困境 | 第26-27页 |
(四)亨普尔覆盖律模型困境产生的根源 | 第27-32页 |
1、仅注重逻辑形式的研究 | 第27-29页 |
2、对定律的片面理解 | 第29-30页 |
3、将科学解释仅视作对 Why-问题的回答 | 第30-32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三、亨普尔覆盖律模型困境的解决方案 | 第34-43页 |
(一)除了逻辑形式还要关注语境 | 第34-36页 |
1、没有考虑语境会产生模糊性和歧义性 | 第34页 |
2、仅注重语言的形式忽视了语言的功能性和实践性 | 第34-35页 |
3、应采取语言整体论方法来分析 | 第35-36页 |
(二)解释中需要因果 | 第36-38页 |
1、因果和时间轴的不对称性造成解释也不具有对称性 | 第36页 |
2、高概率不是科学解释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 第36-37页 |
3、因果性可以弥补覆盖律模型不能很好解释历史事件的不足 | 第37-38页 |
(三)正确理解定律的含义 | 第38-39页 |
1、定律不是解释的必要条件 | 第38页 |
2、定律适用范围具有广泛性而偶适概括不具有这种性质 | 第38-39页 |
3、定律相对于背景知识置信度较高 | 第39页 |
4、定律支持反事实条件句而偶适概括不行 | 第39页 |
5、科学定律可以预测未知事实而偶适概括不可以 | 第39页 |
(四)科学解释与 Why 问题 | 第39-42页 |
1、注重问题的内容而非形式 | 第39-40页 |
2、解释在于提高被解释项可信值 | 第40-41页 |
3、避免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 第41页 |
4、不能忽视人的期望在解释中的作用 | 第41-42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四、主体信念解释模型 | 第43-55页 |
(一)主体信念解释模型的结构 | 第43页 |
1、什么是主体信念解释模型 | 第43页 |
2、主体信念解释模型包含的要素 | 第43页 |
(二)主体信念解释模型中的理论接受性 | 第43-46页 |
(三)主体信念解释模型关涉解释者的理解 | 第46-47页 |
(四)主体信念解释模型对覆盖律模型困境的解决 | 第47-50页 |
1、摆脱了亨普尔模型的解释无关项困境 | 第47-48页 |
2、避免了亨普尔模型的对称性困境 | 第48页 |
3、摆脱了亨普尔模型的高概率困扰 | 第48-49页 |
4、摆脱了亨普尔模型对历史事件解释不成功的困境 | 第49-50页 |
(五)主体信念解释模型对亨普尔解释的推进 | 第50-53页 |
1、语境论代替语义论、语用论作为解释的基础 | 第50-51页 |
2、主体意向性的综合性代替自然律解释的单一性 | 第51页 |
3、自然语言的复归可以弥补形式语言的不足 | 第51-52页 |
4、主体信念模型兼顾解释的内容和形式 | 第52-53页 |
5、纠正对定律的理解及定律在解释中的作用的认识 | 第53页 |
(六)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附件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