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电力系统负荷模型 | 第10-12页 |
1.2.2 负荷模型对电力系统功角稳定性的影响 | 第12-13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2章 动态负荷对暂态功角稳定性影响 | 第15-21页 |
2.1 负荷模型及其动特性 | 第15-18页 |
2.1.1 静态负荷模型 | 第15-16页 |
2.1.2 动态负荷模型 | 第16-18页 |
2.2 电力系统暂态稳定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2.3 动态负荷与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关系 | 第19-2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动态负荷对小扰动功角稳定性的影响 | 第21-35页 |
3.1 研究动态负荷对系统小扰动稳定影响的必要性 | 第21页 |
3.2 电力系统小扰动分析方法介绍 | 第21-27页 |
3.2.1 电力系统小扰动分析的基本介绍 | 第22-23页 |
3.2.2 小扰动分析中的重要数学概念及物理意义 | 第23-27页 |
3.3 动态负荷模型与电力系统小扰动稳定的关系 | 第27-34页 |
3.3.1 系统各元件的小扰动模型 | 第27-33页 |
3.3.2 电力系统综合小扰动模型 | 第33-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仿真分析 | 第35-56页 |
4.1 负荷模型对华北-华中互联电网暂态稳定性的影响 | 第35-37页 |
4.1.1 故障点的位置对暂态稳定性分析结果有影响 | 第35-36页 |
4.1.2 故障节点附近区域负荷的大小对暂态稳定性分析结果有影响 | 第36-37页 |
4.2 两区域四机系统的基本情况 | 第37-39页 |
4.2.1 基本参数介绍 | 第37-39页 |
4.2.2 不同运行情况介绍 | 第39页 |
4.3 马达负荷比例对系统暂态功角稳定性的影响 | 第39-48页 |
4.3.1 马达负荷比例影响强联系系统的暂态稳定性 | 第39-43页 |
4.3.2 马达负荷比例影响较弱联系系统的暂态稳定性 | 第43-45页 |
4.3.3 马达负荷比例影响弱联系系统的暂态稳定性 | 第45-47页 |
4.3.4 结论 | 第47-48页 |
4.4 马达负荷比例对系统小扰动稳定性的影响 | 第48-55页 |
4.4.1 马达负荷比例对区域间振荡特征根的影响 | 第49-51页 |
4.4.2 马达负荷比例对区域间振荡阻尼比的影响 | 第51-53页 |
4.4.3 马达负荷比例对区域间振荡特征向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4.4.4 结论 | 第54-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5.1 结语 | 第56页 |
5.2 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 | 第62-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