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园艺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观赏园艺类病虫害论文

菩提树炭疽病的病原种类鉴定以及防治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前言第13-24页
    1. 菩提树的价值及其特征第13-14页
    2. 菩提树的病害综述第14-15页
    3. 炭疽菌属的分类研究第15-17页
    4. 分子检测技术的原理及其在炭疽菌属上的应用第17-18页
        4.1 分子检测技术简介第17-18页
        4.2 分子检测技术在炭疽菌属上的应用第18页
    5. 炭疽病的化学防治第18-21页
        5.1 化学防治在炭疽病中的应用第18-19页
        5.2 室内毒力测定第19-20页
        5.3 化学药剂的抗药性问题第20-21页
    6.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第21-23页
        6.1 生物防治的定义第21页
        6.2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现状第21-22页
        6.3 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第22-23页
        6.4 炭疽菌的生物防治进展第23页
    7. 本试验的目的及意义第23-24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4-38页
    1. 供试材料第24-25页
        1.1 供试病菌第24页
        1.2 供试培养基第24页
        1.3 仪器设备、用具及试剂第24-25页
        1.4 供试药剂第25页
        1.5 供试生防菌第25页
    2. 实验方法第25-38页
        2.1 病原菌的种类鉴定第25-31页
            2.1.1 病原菌分离、鉴定第25-26页
            2.1.2 菩提树炭疽菌致病性测定第26页
            2.1.3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第26页
            2.1.4 病原菌的分子鉴定第26-29页
            2.1.5 系统发育分析第29-31页
        2.2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测定第31-33页
            2.2.1 温度对病原菌菌丝生长、产孢的影响第31-32页
            2.2.2 病原菌菌丝及孢子的致死温度第32-33页
            2.2.3 光照对病原菌菌丝生长、产孢的影响第33页
            2.2.4 pH值对病原菌菌丝生长、产孢的影响第33页
        2.3 病原菌的防治研究第33-38页
            2.3.1 杀菌剂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第33-34页
            2.3.2 不同杀菌剂对孢子萌发的影响第34-35页
            2.3.3 药剂混配比例筛选第35-36页
            2.3.4 供试生防菌株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第36页
            2.3.5 田间药效对比实验第36-38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38-61页
    3.1 菩提树炭疽病症状第38页
    3.2 菩提树炭疽病菌的形态及培养性状第38-39页
    3.3 菩提树炭疽菌的致病性测定第39-40页
    3.4 菩提树炭疽病菌的单基因、多基因系统学分析第40-51页
        3.4.1 菩提树炭疽病菌与ITS基因的分子系统学分析第41-43页
        3.4.2 菩提树炭疽病菌与ACT基因的分子系统学分析第43-44页
        3.4.3 菩提树炭疽病菌与CHS-1基因的分子系统学分析第44-46页
        3.4.4 菩提树炭疽病菌与GAPDH基因的分子系统学分析第46-47页
        3.4.5 菩提树炭疽病菌与TUB2基因的分子系统学分析第47-49页
        3.4.6 菩提树炭疽病菌多基因的分子系统学分析第49-51页
    3.5 温度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第51-52页
    3.6 病原菌菌丝及孢子的致死温度第52页
    3.7 光照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第52-53页
    3.8 pH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第53-54页
    3.9 碳氮源对菩提树炭疽菌的影响第54-56页
    3.10 供试药剂对菩提树炭疽病病菌的抑制中浓度比较第56页
    3.11 供试药剂对菩提树炭疽病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第56-57页
    3.12 药剂混配比例筛选第57-58页
    3.13 生防菌株对菩提树炭疽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第58-59页
    3.14 田间药效对比试验第59-61页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第61-65页
    1. 研究结果及讨论第61-64页
        1.1 结论第61页
        1.2 讨论第61-64页
    2. 主要创新点第64页
    3. 未来的研究方向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73页
致谢第73-74页
附录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建阳橘柚在广西引种主要生物学性状评价研究
下一篇:间种不同科属蔬菜对茄子根际土壤生物学性状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