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电机论文--特殊电机论文--其他论文

高转速圆筒型非接触式超声电机的动力学设计及试验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注释表第11-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4页
    1.1 引言第14-17页
        1.1.1 超声电机的定义及其特点第14-16页
        1.1.2 非接触式超声电机的定义、特点第16-17页
    1.2 高转速非接触式超声电机的研究现状第17-22页
        1.2.1 基于声辐射压的非接触式超声电机第18页
        1.2.2 圆筒型超声电机第18-20页
        1.2.3 圆盘型超声电机第20页
        1.2.4 基于声流驱动的非接触式超声电机第20-21页
        1.2.5 基于声辐射压力和声粘性力的非接触式超声电机第21-22页
    1.3 本课题的意义、目标和内容第22-24页
第二章 圆筒型非接触超声电机的工作原理第24-32页
    2.1 非接触式超声电机的结构和运动机理第24-26页
        2.1.1 非接触式超声电机的结构第24-25页
        2.1.2 非接触式超声电机的运动机理第25-26页
    2.2 压电陶瓷的压电效应及其压电方程第26-31页
        2.2.1 压电效应和压电陶瓷第26-28页
        2.2.2 压电陶瓷的振动模式及其压电方程第28-30页
        2.2.3 压电层合板的机电能量转换机理第30-31页
    2.4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圆筒型非接触式超声电机的结构及声场分析第32-58页
    3.1 圆筒新型非接触式超声电机的基本结构第32-33页
    3.2 圆筒型非接触式超声电机定子的振动特性第33-38页
        3.2.1 圆筒的振动特性[36-38]第33-35页
        3.2.2 圆筒型定子的工作模态选择第35-36页
        3.2.3 圆筒形定子振动的简化求解方法第36-38页
    3.3 圆筒型超声电机的驱动模型和理论分析第38-47页
        3.3.1 圆筒型超声电机的驱动模型第38-39页
        3.3.2 二个同心圆筒之间的声场第39-40页
        3.3.3 驱动模型与驱动机理第40-43页
        3.3.4 二个同心圆筒之间空气间隙的声场分布[55-57]第43页
        3.3.5 二个同心圆筒间的声压和声辐射压力第43-45页
        3.3.6 圆筒型转子外表面的声流[39-46]第45-47页
    3.4 圆筒型非接触式超声电机的设计和实验研究第47-56页
        3.4.1 圆筒型非接触式超声电机样机的结构设计第47-48页
        3.4.2 圆筒型定子的设计第48-51页
        3.4.3 兰杰文换能器的设计及实验研究第51-52页
        3.4.4 圆筒型非接触式超声电机的实验研究第52-53页
        3.4.5 转子在不同的定转子间隙条件的转速测试第53-56页
    3.5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四章 表面结构对非接触式超声电机输出特性的影响机理及其分析第58-82页
    4.1 引言第58页
    4.2 流体媒介中的三个基本方程[54]第58-59页
    4.3 非接触式超声电机的结构和驱动机理第59-62页
        4.3.1 非接触式超声电机的结构第59页
        4.3.2 声流的产生第59-61页
        4.3.3 边界层分析第61-62页
    4.4 定转子表面微结构对定转子间空气层内声场分布的影响第62-81页
        4.4.1 COMSOL Multi-physics 软件简介第62-63页
        4.4.2 基于 COMSOL Multiphysics 的声-压电-结构多场耦合分析第63-66页
        4.4.3 定子内表面光滑时对应转子外表面光滑时的定转子间隙处的声压分布第66-81页
    4.5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五章 表面微结构对非接触式超声电机输出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第82-90页
    5.1 基于声场分析理论对非接触式超声电机的优化第82-89页
        5.1.1 在转子外表面作微结构改进的设计及实验研究第82-85页
        5.1.2 对定子内表面作表面微结构改进的设计及实验研究第85-86页
        5.1.3 在转子外表面作螺旋型微结构改进的设计及实验研究第86-87页
        5.1.4 电机小型化的设计与实验研究第87-89页
    5.2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第90-92页
    6.1 本文的主要贡献第90-91页
    6.2 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内容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95页
致谢第95-96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开关磁阻电机恒加速度起动控制研究
下一篇:遗传算法与经典法在电力系统有功优化的研究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