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2 民办高校教师激励的理论基础 | 第12-17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解释 | 第12-14页 |
2.1.1 激励的内涵与作用 | 第12-13页 |
2.1.2 民办高校的界定 | 第13-14页 |
2.1.3 民办高校教师界定 | 第14页 |
2.2 相关的激励理论依据 | 第14-17页 |
2.2.1 需求理论 | 第14-15页 |
2.2.2 双因素理论 | 第15-16页 |
2.2.3 期望理论 | 第16页 |
2.2.4 成就理论 | 第16-17页 |
2.2.5 公平理论 | 第17页 |
2.2.6 目标理论 | 第17页 |
3 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特点与需求分析 | 第17-20页 |
3.1 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的突出特点 | 第18-19页 |
3.1.1 缺乏归属感,职业发展目标不明确 | 第18页 |
3.1.2 工作量大,心理压力较大 | 第18页 |
3.1.3 科研能力与水平低 | 第18-19页 |
3.1.4 薪酬待遇低,相关保障额度低 | 第19页 |
3.1.5 自我效能感低,渴望被尊重 | 第19页 |
3.2 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的需求分析 | 第19-20页 |
3.2.1 生理与居住需求 | 第19页 |
3.2.2 自尊与荣誉需求 | 第19-20页 |
3.2.3 社会交往的需求 | 第20页 |
3.2.4 自我实现的需求 | 第20页 |
4 我国民办高校教师激励现状 | 第20-25页 |
4.1 民办高校教师激励已取得的成效 | 第20-21页 |
4.1.1 体现在国家政策和制度上 | 第20页 |
4.1.2 体现在细化管理上 | 第20-21页 |
4.1.3 体现在队伍建设上 | 第21页 |
4.2 针对中青年教师提出激励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1-24页 |
4.2.1 外部激励环境欠缺 | 第21-22页 |
4.2.2 内部激励实施不足 | 第22-24页 |
4.3 民办高校重视中青年教师激励的意义 | 第24-25页 |
4.3.1 对民办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意义重大 | 第24页 |
4.3.2 对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意义重大 | 第24页 |
4.3.3 对构建高质量师资队伍意义重大 | 第24-25页 |
5 构建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激励机制 | 第25-31页 |
5.1 构建相结合的岗位聘任制与薪酬激励制 | 第25-26页 |
5.1.1 实行以岗定薪原则 | 第25-26页 |
5.1.2 实行分类管理原则 | 第26页 |
5.1.3 实行薪酬激励原则 | 第26页 |
5.2 构建合理的教师培养制度 | 第26-28页 |
5.2.1 构建教师梯队培养制度 | 第26-27页 |
5.2.2 构建教师进修培训制度 | 第27-28页 |
5.3 构建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制度 | 第28-29页 |
5.3.1 引导个人目标与学院一致 | 第28-29页 |
5.3.2 增强绩效考核指标的可操作性 | 第29页 |
5.3.3 注重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 | 第29页 |
5.4 构建教师民主参与决策制 | 第29-31页 |
5.4.1 尝试教师参与内部治理的机制 | 第29-30页 |
5.4.2 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 第30-31页 |
结论 | 第3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4页 |
致谢 | 第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