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2页 |
1.1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1.1.1 青霉属的建立与分类地位 | 第11-12页 |
1.1.2 青霉属的分类历史 | 第12页 |
1.1.3 作为青霉属异名处理的属的分类研究 | 第12-14页 |
1.1.4 狭义青霉属下 25 个组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1.5 我国青霉属的研究情况 | 第19-20页 |
1.1.6 青霉属的概念 | 第20页 |
1.2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2-26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2-24页 |
2.1.1 样品标本的采集 | 第22页 |
2.1.2 培养基 | 第22-23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23页 |
2.1.4 试剂 | 第23-24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4页 |
2.2.1 标本保存与分离 | 第24页 |
2.2.2 青霉菌的纯化和菌种保存 | 第24页 |
2.3 青霉菌多样性分析 | 第24-26页 |
2.3.1 形态观察 | 第24页 |
2.3.2 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6-65页 |
3.1 青霉菌的分离与菌种的保存 | 第26页 |
3.2 三个组整体分子系统发育 | 第26-29页 |
3.3 短密组的分子系统发育 | 第29-38页 |
3.4 菌核组的分子系统发育 | 第38-46页 |
3.5 类曲霉组的分子系统发育 | 第46-53页 |
3.6 新种形态学描述 | 第53-61页 |
3.6.1 Penicillium kongii L. Wang, sp. nov | 第53-55页 |
3.6.2 Penicillium qii L. Wang, sp. nov | 第55-57页 |
3.6.3 Penicillium fusisporum L. Wang, sp. nov | 第57-59页 |
3.6.4 Penicillium zhaungii L. Wang, sp. nov | 第59-61页 |
3.7 新记录种形态学讨论 | 第61-65页 |
3.7.1 Penicillium guanacastense K.G. Rivera, Urb & Seifert | 第61-62页 |
3.7.2 Penicillium spathulatum Frisvad & Samson | 第62-65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