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前言 | 第8-24页 |
1.1 文献综述 | 第8-2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学校适应的定义 | 第9页 |
1.1.3 学校适应的维度 | 第9-12页 |
1.1.4 学校适应的测量 | 第12-15页 |
1.1.5 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 第15-21页 |
1.2 问题提出 | 第21-22页 |
1.3 研究目的和假设 | 第22页 |
1.4 研究的意义及创新点 | 第22-24页 |
1.4.1 理论意义 | 第22页 |
1.4.2 现实意义 | 第22页 |
1.4.3 研究创新点 | 第22-24页 |
2 研究方法和程序 | 第24-26页 |
2.1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2.1.1 文献法 | 第24页 |
2.1.2 问卷法 | 第24页 |
2.2 研究程序 | 第24-26页 |
2.2.1 研究工具 | 第24页 |
2.2.2 被试的选取 | 第24页 |
2.2.3 问卷的施测和回收 | 第24-25页 |
2.2.4 数据处理 | 第25-2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41页 |
3.1 初中生学校适应的总体状况 | 第26页 |
3.2 初中生学校适应的人口统计学差异分析 | 第26-32页 |
3.2.1 初中生学校适应的民族差异 | 第26-27页 |
3.2.2 初中生学校适应的性别差异 | 第27页 |
3.2.3 初中生学校适应的年级差异 | 第27-29页 |
3.2.4 初中生学校适应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 | 第29页 |
3.2.5 初中生学校适应的生源地差异 | 第29页 |
3.2.6 初中生学校适应的家庭结构差异 | 第29-30页 |
3.2.7 初中生学校适应的父亲文化程度的差异 | 第30-31页 |
3.2.8 初中生学校适应的母亲文化程度的差异 | 第31-32页 |
3.3 民族与性别在学校适应各维度的差异分析 | 第32-35页 |
3.3.1 民族与性别在学校适应总体水平的差异 | 第32-33页 |
3.3.2 民族与性别在学校适应各个指标上的差异 | 第33-35页 |
3.4 民族与年级在学校适应各维度的差异分析 | 第35-38页 |
3.4.1 民族与年级在学校适应总体水平的差异 | 第35-36页 |
3.4.2 民族与年级在学校适应各个指标上的差异 | 第36-38页 |
3.5 性别与年级在学校适应各维度的差异分析 | 第38-41页 |
3.5.1 性别与年级在学校适应总体水平的差异 | 第38页 |
3.5.2 性别与年级在学校适应各个指标上的差异 | 第38-41页 |
4 讨论 | 第41-46页 |
4.1 汉藏初中生学校适应的总体状况 | 第41页 |
4.2 初中生学校适应的民族差异 | 第41-42页 |
4.3 初中生学校适应的性别和年级差异 | 第42-44页 |
4.4 汉藏初中生学校适应在是否独生、家庭结构和生源地的差异 | 第44页 |
4.5 汉藏初中生学校适应在父母文化程度的差异 | 第44-45页 |
4.6 民族与性别、年级在汉藏初中生学校适应各维度的差异分析 | 第45-46页 |
5 初中生学校适应的教育建议 | 第46-50页 |
5.1 学校管理的改善 | 第46-47页 |
5.2 教师对学生学校适应的重视 | 第47页 |
5.3 家长对学生学校适应的重视 | 第47-48页 |
5.4 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 第48-50页 |
6 结论与不足 | 第50-5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0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附录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