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族工作论文

从“乡村集市”到“特色小镇”--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集市的变迁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绪论第12-21页
    一、选题背景第12-13页
    二、研究意义第13-14页
        (一) 理论意义第13-14页
        (二) 现实意义第14页
    三、研究目的第14-15页
    四、文献回顾第15-19页
        (一) 国内外学者关于乡村集市的研究第15-16页
        (二) 国内外学者关于特色小镇的研究第16-18页
        (三) 国内外学者关于大理喜洲的研究第18-19页
    五、基本思路第19-20页
    六、研究方法第20-21页
第一章 田野点介绍第21-26页
    一、喜洲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第21-23页
        (一) 自然环境第21-22页
        (二) 人文环境第22-23页
    二、喜洲的历史第23-24页
        (一) 南诏大理国时期第23页
        (二) 元明清时期第23-24页
    三、喜洲的社会第24-26页
        (一) 家庭第24页
        (二) 宗族第24页
        (三) 村落第24-26页
第二章 喜洲集市的历史发展第26-40页
    一、喜洲集市的形成期(清末-1949)第26-30页
        (一) 喜洲集市的形成第26-28页
        (二) 喜洲集市的发展第28-30页
    二、喜洲集市的停滞期(1949-1978)第30-35页
        (一) 计划经济下的国家政策第30-31页
        (二) 民族地区的经济政策第31页
        (三) 停滞期的喜洲集市第31-35页
    三、喜洲集市的转型期(1978-现在)第35-40页
        (一) 国家经济政策的转变第35-36页
        (二) 喜洲集市的功能转变第36-40页
第三章 喜洲集市的类型变迁第40-53页
    一、变迁中的定期集市第40-49页
        (一) 历史上的定期集市第40-43页
        (二) 转型后的定期集市第43-49页
    二、传承中的短期集市第49-53页
        (一) 蝴蝶会第49-50页
        (二) 端午节第50页
        (三) 火把节第50页
        (四) 三月街第50-51页
        (五) 绕三灵第51-53页
第四章 喜洲集市的商品变迁第53-60页
    一、农副产品第53-54页
        (一) 农业产品第53页
        (二) 副业产品第53-54页
        (三) 渔业产品第54页
    二、手工业品第54-58页
        (一) 手工作坊第54-55页
        (二) 独立手工业第55-56页
        (三) 手工业发生的变化第56-58页
    三、工业产品第58-60页
第五章 喜洲集市的主体变迁第60-71页
    一、喜洲集市的本地人第60-67页
        (一) 解放前的本地人第60-63页
        (二) 现代的本地商人第63-67页
    二、喜洲集市的外来商贩第67-68页
    三、喜洲集市的外地游客第68-71页
第六章 喜洲集市的功能变迁第71-78页
    一、喜洲“特色小镇”文化的系统性挖掘第72-73页
    二、喜洲“特色小镇”文化的创新性继承第73-75页
    三、喜洲“特色小镇”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第75-78页
结语第78-81页
参考文献第81-8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5-86页
致谢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传统家训在当前家庭美德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我国慈善组织信息披露问题研究--基于爱佑与紫金矿业慈善基金会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