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8页 |
| 引言 | 第8-11页 |
| 第1章 荧光假单胞菌鞭毛蛋白对黑松细胞的致死作用 | 第11-1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1-13页 |
| ·实验材料及主要仪器 | 第11页 |
| ·实验方法 | 第11-13页 |
| ·细胞培养 | 第11页 |
| ·黑松愈伤组织培养 | 第11-12页 |
| ·鞭毛蛋白的纯化及其抗血清制备 | 第12页 |
| ·蛋白质浓度测定 | 第12页 |
| ·鞭毛蛋白处理黑松悬浮细胞 | 第12页 |
| ·鞭毛蛋白与黑松悬浮细胞的相互作用 | 第12页 |
| ·悬浮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 第12-13页 |
| ·基因组DNA的检测 | 第13页 |
| ·鞭毛蛋白对黑松悬浮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第1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3-16页 |
| ·鞭毛蛋白与黑松愈伤组织悬浮细胞的相互作用 | 第13页 |
| ·细胞形态学观察 | 第13-14页 |
| ·台盼兰染色结果 | 第14页 |
| ·Giemsa染色 | 第14页 |
| ·吖啶橙染色 | 第14页 |
| ·基因组DNA的电泳检测 | 第14-15页 |
| ·鞭毛蛋白对黑松愈伤组织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第15-16页 |
| ·讨论 | 第16-19页 |
| 第2章 表达荧光假单胞菌鞭毛蛋白工程菌的构建及其对黑松的毒性 | 第19-2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9-22页 |
| ·实验菌株、质粒及主要仪器 | 第19页 |
| ·实验方法 | 第19-22页 |
| ·表达载体与工程菌构建 | 第19-20页 |
| ·鞭毛蛋白在工程菌中的表达 | 第20页 |
| ·松材线虫的来源与培养 | 第20页 |
| ·无菌松材线虫的获得 | 第20-21页 |
| ·黑松无菌苗的获得 | 第21页 |
| ·接种实验 | 第21页 |
| ·接种后细菌和线虫的再分离 | 第21-22页 |
| ·萎蔫松苗中鞭毛蛋白的检测 | 第2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2-26页 |
| ·组成分泌型鞭毛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2-23页 |
| ·组成分泌型鞭毛蛋白工程菌的构建与表达 | 第23-24页 |
| ·无菌黑松苗接种情况 | 第24-25页 |
| ·细菌和线虫的再分离 | 第25页 |
| ·松苗中鞭毛蛋白的Western-blotting检测 | 第25-26页 |
| ·讨论 | 第26-28页 |
| 第3章 沙蚕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在防治松褐天牛方面的应用 | 第28-4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8-32页 |
| ·实验材料及主要仪器 | 第28-29页 |
| ·实验方法 | 第29-32页 |
| ·cDNA文库的构建 | 第29页 |
| ·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29页 |
| ·胞内表达质粒的克隆 | 第29页 |
| ·CPI的胞内表达及纯化 | 第29-30页 |
| ·CPI活性分析 | 第30页 |
| ·组成分泌型表达的载体的构建 | 第30-31页 |
| ·亚克隆和胞外表达 | 第31页 |
| ·CPI的胞外表达及纯化 | 第31页 |
| ·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分析 | 第31页 |
| ·抗虫活性分析 | 第31-32页 |
| ·结果 | 第32-39页 |
| ·双齿围沙蚕cDNA文库的构建和基因的筛选 | 第32页 |
| ·核苷酸序列及推测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32-33页 |
| ·PA-CPI的胞内表达及纯化 | 第33-34页 |
| ·PA-CPI的抑制剂活性分析 | 第34-35页 |
| ·组成分泌型载体pUC18ompAcat的描述 | 第35-36页 |
| ·CPI的胞外表达及纯化 | 第36-37页 |
| ·生测分析 | 第37-39页 |
| ·讨论 | 第39-41页 |
| 结论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9页 |
| 综述 | 第49-59页 |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 附录 | 第67-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