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境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3 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2-13页 |
1.3.1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2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第二章 花丝镶嵌手工技艺的历史语境 | 第13-19页 |
2.1 忆古思今:京味文化的地域特性 | 第13-14页 |
2.1.1 宫廷文化 | 第13-14页 |
2.1.2 民族融合 | 第14页 |
2.1.3 市井文化 | 第14页 |
2.2 前生后世:花丝镶嵌的历史聚焦 | 第14-18页 |
2.2.1 萌芽时期——商周 | 第15页 |
2.2.2 成熟时期——秦汉 | 第15-16页 |
2.2.3 完善时期——唐宋元 | 第16-17页 |
2.2.4 鼎盛时期——明清 | 第17-18页 |
2.3 小结 | 第18-19页 |
第三章 花丝镶嵌手工技艺的现状及价值 | 第19-23页 |
3.1 花丝镶嵌技艺现状 | 第19-21页 |
3.1.1 花丝镶嵌手工技艺制作现状 | 第19-20页 |
3.1.2 花丝镶嵌行业现状对比分析 | 第20-21页 |
3.2 花丝镶嵌工艺价值分析 | 第21-22页 |
3.2.1 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 | 第21页 |
3.2.2 审美价值与收藏价值 | 第21页 |
3.2.3 再生价值与社会价值 | 第21-22页 |
3.3 小结 | 第22-23页 |
第四章 花丝镶嵌手工艺的艺术元素 | 第23-30页 |
4.1 巧夺天工:花丝镶嵌的造型 | 第23-26页 |
4.2 韵味古典:花丝镶嵌的图案 | 第26-28页 |
4.3 奇珍异宝:花丝镶嵌的材质 | 第28-29页 |
4.4 小结 | 第29-30页 |
第五章 花丝镶嵌的技艺与传承 | 第30-36页 |
5.1 细密精湛:花丝镶嵌的工艺流程 | 第30-32页 |
5.1.1 花丝技艺 | 第30-31页 |
5.1.2 錾刻技艺 | 第31-32页 |
5.1.3 镶嵌技艺 | 第32页 |
5.2 流动之物:技艺与记忆 | 第32-33页 |
5.3 心物交融:花丝镶嵌匠人传承体系 | 第33-34页 |
5.4 小结 | 第34-36页 |
第六章 北京花丝镶嵌手工技艺生产性保护的对策与路径 | 第36-47页 |
6.1 匠心独运:北京花丝镶嵌手工技艺生产性保护对策 | 第36-41页 |
6.1.1 守住“核心技艺”,把握精神内核 | 第36-39页 |
6.1.2 外化隐性知识,深挖文化内涵 | 第39页 |
6.1.3 联合高校培养,开拓共享性技术 | 第39-40页 |
6.1.4 建构保护模式,塑造工艺品牌 | 第40-41页 |
6.2 古技新生:北京花丝镶嵌手工技艺梯度生产性保护路径 | 第41-45页 |
6.2.1 返璞归真:初级生产性保护 | 第42-43页 |
6.2.2 持续发展:中级生产性保护 | 第43-45页 |
6.2.3 系统整合:深层次生产性保护 | 第45页 |
6.3 小结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