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强度超声波促进酶解污泥提取蛋白质的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污泥中提取蛋白质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2-16页 |
1.2.1 碱热法 | 第13-14页 |
1.2.2 酸热法 | 第14-15页 |
1.2.3 生物酶法 | 第15-16页 |
1.3 高强度超声波促进酶解反应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6-17页 |
1.3.1 机理及影响因素 | 第16页 |
1.3.2 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6-17页 |
1.4 低强度超声波促进酶解反应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7-19页 |
1.4.1 机理及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1.4.2 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8-19页 |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21-32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1-24页 |
2.1.1 试验污泥 | 第21-22页 |
2.1.2 试验仪器 | 第22-23页 |
2.1.3 试验试剂 | 第23-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2.2.1 高强度超声波预处理 | 第24页 |
2.2.2 低强度超声波预处理 | 第24-25页 |
2.2.3 酶水解过程 | 第25页 |
2.2.4 污泥及其上清液成分的分析和测定 | 第25页 |
2.3 测试指标及计算方法 | 第25-31页 |
2.3.1 常规指标的测定 | 第25-26页 |
2.3.2 非常规指标测定 | 第26-31页 |
2.4 指标计算方法 | 第31-32页 |
3 高强度超声波强化酶解污泥提取蛋白研究 | 第32-48页 |
3.1 超声声能密度的影响 | 第32-34页 |
3.2 超声时间的影响 | 第34-36页 |
3.3 酶加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3.4 初始PH的影响 | 第37-39页 |
3.5 酶解时间的影响 | 第39-40页 |
3.6 酶解温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3.7 对单因素试验的优化 | 第41-46页 |
3.7.1 显著因素的筛选 | 第41-43页 |
3.7.2 试验参数模型的确定 | 第43-44页 |
3.7.3 最优试验条件的确定及分析 | 第44-46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4 低强度超声波促进酶解污泥提取蛋白研究 | 第48-66页 |
4.1 声能密度的影响 | 第48-51页 |
4.2 超声时间的影响 | 第51-53页 |
4.3 酶加量的影响 | 第53-55页 |
4.4 酶解温度的影响 | 第55-56页 |
4.5 酶解时间的影响 | 第56-58页 |
4.6 体系PH的影响 | 第58-59页 |
4.7 对单因素试验的优化 | 第59-64页 |
4.7.1 显著因素的筛选 | 第59-61页 |
4.7.2 试验参数模型的确定 | 第61-62页 |
4.7.3 最优试验条件的确定及分析 | 第62-64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5 三种方法下蛋白提取效果及污泥成分的分析 | 第66-75页 |
5.1 三种方法处理后污泥成分的变化 | 第66-67页 |
5.2 最优条件下综合处理能力比较 | 第67-69页 |
5.3 能耗和物耗的分析 | 第69-73页 |
5.3.1 最优工艺条件下能耗物耗分析 | 第69-70页 |
5.3.2 相同提取效果下能耗物耗的分析 | 第70-7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6 结论和展望 | 第75-77页 |
6.1 结论 | 第75-76页 |
6.2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