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综合养老社区居住建筑群体空间规划设计初探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2-32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5页
        1.1.1 全球老龄化的大背景第12-13页
        1.1.2 我国人口老龄化国情和特点第13-15页
    1.2 相关概念第15-16页
        1.2.1 老龄化与老龄化社会第15页
        1.2.2 养老社区第15-16页
        1.2.3 综合养老社区第16页
        1.2.4 居住建筑群体空间第16页
    1.3 国外研究及相关实践综述第16-23页
        1.3.1 国外老年人相关理论研究第17-18页
        1.3.2 国外老年人居住建筑及养老社区发展概况第18-23页
    1.4 国内研究现状第23-26页
        1.4.1 理论研究现状第23-26页
        1.4.2 国内养老社区实践现状第26页
    1.5 课题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及研究意义第26-28页
        1.5.1 研究对象和内容第26-27页
        1.5.2 研究意义第27-28页
    1.6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第28-32页
        1.6.1 研究方法第28页
        1.6.2 论文框架第28-32页
2. 综合养老社区居住建筑群体空间规划相关理论研究第32-46页
    2.1 形态学理论第32页
    2.2 老年人的定义及其特征第32-35页
        2.2.1 老年人定义第32-33页
        2.2.2 老年人分类第33-34页
        2.2.3 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分析第34-35页
    2.3 老年人居住建筑的定义和老年居住建筑体系构建第35-38页
        2.3.1 老年人居住建筑的定义第35页
        2.3.2 老年人居住建筑分类及居住建筑体系构建第35-38页
    2.4 老年人居住模式第38-43页
        2.4.1 居住模式定义第38页
        2.4.2 老年人居住模式两大构成要素第38-42页
        2.4.3 老年人居住模式的梳理第42-43页
    2.5 本章小结第43-46页
3. 美国养老社区居住建筑群体空间规划设计研究第46-68页
    3.1 美国山地草原退休社区第47-51页
        3.1.1 概况第47-48页
        3.1.2 居住建筑群体空间特点分析第48-51页
    3.2 美国牛津诺尔斯退休社区第51-55页
        3.2.1 概况第51-52页
        3.2.2 居住建筑群体空间特点分析第52-55页
    3.3 美国圣公会教派鹿苑退休社区第55-60页
        3.3.1 概况第55-57页
        3.3.2 居住建筑群体空间特点分析第57-60页
    3.4 美国威尔泉退休社区第60-64页
        3.4.1 概况第60-61页
        3.4.2 居住建筑群体空间特点分析第61-64页
    3.5 国外养老社区居住建筑群体空间特征总结第64-65页
        3.5.1 美国养老社区的居住对象及空间组织模式第64-65页
        3.5.2 养老社区的居住建筑群体空间布局特征第65页
    3.6 本章小结第65-68页
4. 国内典型养老社区调研及居住建筑群体空间规划设计研究第68-103页
    4.1 北京太阳城第69-77页
        4.1.1 社区概况第69-70页
        4.1.2 社区总体结构及功能分区第70-71页
        4.1.3 社区公共服务系统分析第71-72页
        4.1.4 老年人活动空间分析第72-73页
        4.1.5 社区交通系统分析第73-74页
        4.1.6 居住建筑群体空间分析第74-76页
        4.1.7 小结第76-77页
    4.2 上海亲和源第77-84页
        4.2.1 社区概况第77-78页
        4.2.2 总体结构及功能分区第78-79页
        4.2.3 公共服务系统分析第79-80页
        4.2.4 老年人交往空间分析第80页
        4.2.5 道路交通分析第80-81页
        4.2.6 居住建筑群体空间特征分析第81-83页
        4.2.7 小结第83-84页
    4.3 上海绿地 21 城孝贤坊第84-90页
        4.3.1 社区概况第84-85页
        4.3.2 社区规划分析第85-87页
        4.3.3 居住建筑群体空间分析第87-90页
        4.3.4 小结第90页
    4.4 山东烟台南山佛光国际疗养中心第90-96页
        4.4.1 疗养中心概况第90-91页
        4.4.2 规划分析第91-93页
        4.4.3 居住建筑群体空间分析第93-96页
        4.4.4 小结第96页
    4.5 其他案例分析——绿地乌镇雅园第96-98页
        4.5.1 区位及概况第96-97页
        4.5.2 居住建筑群体空间分析第97-98页
    4.6 国内调研总结分析第98-99页
        4.6.1 我国养老社区的建设现状总结第98-99页
        4.6.2 国内养老社区的居住对象及空间组织模式第99页
        4.6.3 国内养老社区的居住建筑群体空间布局特征第99页
    4.7 本章小结第99-103页
5. 综合养老社区居住建筑群体空间规划设计策略研究第103-138页
    5.1 居住主体与居住建筑群体空间布局第103-108页
        5.1.1 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第103-106页
        5.1.2 老年人群邻里生活组织第106-108页
    5.2 居住建筑群体空间规划设计要素体系第108-111页
        5.2.1 居住建筑群体空间的组成结构第109页
        5.2.2 老年居住建筑群体空间的构成要素第109-110页
        5.2.3 老年居住建筑群体空间组合的美学要素第110-111页
    5.3 规划设计原则第111-114页
        5.3.1 适老性原则第111-112页
        5.3.2 “融合”而非“隔离”原则第112-113页
        5.3.3 整体性原则第113页
        5.3.4 功能性原则第113-114页
    5.4 综合养老社区的空间组织模式第114-122页
        5.4.1 综合养老社区的空间类型和空间层级第114-115页
        5.4.2 综合养老社区的空间组织模式第115-116页
        5.4.3 综合养老社区空间规模的确定第116-119页
        5.4.4 综合养老社区的规划布局方式第119-122页
    5.5 综合养老社区居住建筑群体空间规划设计策略第122-133页
        5.5.1 居住建筑群体与社区规划布局分析第122-126页
        5.5.2 居住建筑平面布局形式第126-130页
        5.5.3 居住建筑群体空间的组织方法第130-131页
        5.5.4 不同类型老年居住建筑布局的特性第131-133页
    5.6 居住建筑群体空间规划布局的影响因素第133-136页
        5.6.1 物质因素第133-134页
        5.6.2 技术因素对居住建筑群体空间影响第134-136页
        5.6.3 其他因素第136页
    5.7 本章小结第136-138页
6. 综合养老社区居住建筑群体空间规划设计第138-156页
    6.1 草堂寺健康养老中心基本概况及现状分析第138-142页
        6.1.1 陕西省人口老龄化背景第138页
        6.1.2 项目区位分析第138-140页
        6.1.3 基地周边条件及现状分析第140-142页
    6.2 定位及适居对象分析第142-145页
        6.2.1 项目定位分析第142页
        6.2.2 适居对象及规模分析第142-144页
        6.2.3 功能构成第144-145页
    6.3 综合养老社区居住建筑群体空间规划设计实践第145-153页
        6.3.1 居住建筑类型及居住组织模式第145-146页
        6.3.2 居住建筑群体空间系统的层级构成第146页
        6.3.3 总体规划与布局第146-150页
        6.3.4 居住建筑群体空间组织模式第150-153页
    6.4 本章小结第153-156页
7 结论第156-160页
8 致谢第160-162页
9 参考文献第162-166页
图录第166-170页
表录第170-172页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72页

论文共1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微信营销探究
下一篇:基于Android的微课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