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纯正不作为犯作为义务探究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不纯正不作为犯作为义务基本问题概说 | 第11-17页 |
第一节 基本理论问题的解决 | 第11-15页 |
一、义务的概念 | 第11-12页 |
二、作为义务的概念及特征 | 第12-14页 |
三、作为义务的体系定位 | 第14-15页 |
四、作为义务的功能 | 第15页 |
第二节 实践问题的提出 | 第15-17页 |
一、忽视实质的产生根据 | 第15-16页 |
二、不一的产生根据认定标准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作为义务与因果关系、等价性的关系 | 第17-21页 |
第一节 作为义务与因果关系的关系 | 第17-18页 |
一、因果关系的内涵 | 第17页 |
二、因果关系不是作为义务成立的必要条件 | 第17-18页 |
三、作为义务是因果关系成立的必要条件 | 第18页 |
第二节 作为义务与等价性的关系 | 第18-21页 |
一、等价性的内涵及必要性 | 第19页 |
二、等价性非独立要件 | 第19页 |
三、等价性指导作为义务判断 | 第19-21页 |
第三章 作为义务产生根据学说梳理 | 第21-29页 |
第一节 德国作为义务产生根据学说 | 第21-26页 |
一、形式法义务说 | 第21页 |
二、形式法义务说的缺陷 | 第21-22页 |
三、实质法义务说 | 第22-23页 |
四、平面的社会群体关系说 | 第23页 |
五、依赖关系及信赖关系说 | 第23页 |
六、功能的二分说 | 第23-26页 |
第二节 日本作为义务产生根据学说 | 第26-27页 |
一、形式的三分说 | 第26页 |
二、事实上的接收说 | 第26页 |
三、先行行为说 | 第26-27页 |
四、排他支配说 | 第27页 |
第三节 我国作为义务产生根据学说 | 第27-29页 |
一、形式的四分说 | 第27-28页 |
二、承诺说 | 第28页 |
三、排他支配设定说 | 第28-29页 |
第四章 不纯正不作为犯作为义务产生根据之我见 | 第29-38页 |
第一节 实质作为义务产生根据 | 第29-31页 |
一、实质判断的必要性 | 第29-30页 |
二、具有优势因素的防果能力 | 第30页 |
三、被害人的需保护性 | 第30-31页 |
第二节 恒常性作为义务产生根据 | 第31-34页 |
一、法益无助性保护关系 | 第31-34页 |
二、危险源监督关系 | 第34页 |
第三节 偶发性作为义务产生根据 | 第34-38页 |
一、先行行为的必要性 | 第34-35页 |
二、先行行为判断标准 | 第35-36页 |
三、犯罪行为构成先行行为 | 第36页 |
四、合法行为构成先行行为 | 第36-38页 |
第五章 作为义务产生根据理论的实践检验 | 第38-50页 |
第一节 恒常性作为义务产生根据之检验 | 第38-46页 |
一、法益无助型产生根据之检验 | 第38-44页 |
二、危险源监督关系之检验 | 第44-46页 |
第二节 先行行为产生根据之检验 | 第46-50页 |
一、具体危险说适用之检验 | 第46-48页 |
二、合法行为之检验 | 第48页 |
三、犯罪行为之检验 | 第48-50页 |
小结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