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左传》《史记》叙事写人比较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绪论第12-21页
    一、概念界定第12-14页
    二、研究现状第14-18页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18-21页
第一章 史官文化与史传文学第21-32页
    第一节 史官文化在先秦的发展第21-24页
    第二节 史官文化中的“天人”思想第24-28页
    第三节 史官文化的理性色彩第28-30页
    小结第30-32页
第二章 《左传》《史记》创作动机之比较第32-44页
    第一节 《左传》重申礼法之准则第33-39页
        一、史官文化中“礼”对《左传》的影响第33-35页
        二、《左传》以“礼”为准的取材视角第35-39页
    第二节 “成一家之言”的《史记》第39-43页
        一、司马迁的思想基础第40-41页
        二、“成一家之言”的个体因素第41-43页
    小结第43-44页
第三章 《左传》《史记》叙事技巧之比较第44-67页
    第一节 《左传》《史记》中的叙事结构对比第44-49页
        一、编年体下的《左传》叙事第45-48页
        二、《史记》纪传体叙事中的“互见”第48-49页
    第二节 实录与虚构第49-58页
        一、《左传》《史记》取材之比较第50-53页
        二、从《左传》《史记》看虚构存在的合理性第53-58页
    第三节 《左传》《史记》论断之比较第58-66页
        一、对《春秋》的继承第59-61页
        二、代言体的“君子曰”第61-63页
        三、《史记》的“太史公曰”第63-66页
    小结第66-67页
第四章 《左传》《史记》写人之比较第67-89页
    第一节 《左传》《史记》写人的共性第67-75页
        一、史家的全知视角第68-69页
        二、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第69-70页
        三、对人物出场的重视第70-72页
        四、对细节描写的重视第72-75页
    第二节 《史记》对《左传》写人的继承和发展第75-79页
        一、《左传》的片断式写人对《史记》的影响第75-77页
        二、《史记》的互见法第77-79页
    第三节 《史记》对《左传》人物形象的重塑第79-87页
        一、在前人基础上的立体化塑造第79-81页
        二、对争议人物的特殊化处理第81-82页
        三、对人物标签化的突破第82-87页
    小结第87-89页
结语第89-93页
参考文献第93-97页
致谢第97-9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98-99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俄语背景留学生汉语声调习得偏误的声学研究及教学策略
下一篇:清末民初才媛姚倚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