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植物园规划研究--以福建农林大学植物园为例
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的崛起 | 第12页 |
1.1.2 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加强 | 第12页 |
1.1.3 生态校园建设的新内容 | 第12-13页 |
1.1.4 校园绿化景观内涵的提升 | 第13页 |
1.2 研究范围、内容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范围 | 第13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2.3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4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2. 高校植物园的概述 | 第18-30页 |
2.1 植物园的概况 | 第18-22页 |
2.1.1 植物园的概念 | 第18-19页 |
2.1.2 植物园的分类和功能 | 第19-21页 |
2.1.3 植物园规划建设 | 第21-22页 |
2.2 高校植物园的提出 | 第22-23页 |
2.2.1 植物园类型趋向多样化 | 第22页 |
2.2.2 高校科教科普需要 | 第22-23页 |
2.3 高校植物园的概念界定及辨析 | 第23-25页 |
2.3.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页 |
2.3.2 高校校园植物园与高校校园 | 第23-24页 |
2.3.3 高校植物园与公共植物园 | 第24-25页 |
2.4 高校植物园的发展及现状 | 第25-29页 |
2.4.1 世界高校植物园发展历程及特点 | 第25-27页 |
2.4.2 国内高校植物园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27-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高校植物园的基础解析 | 第30-39页 |
3.1 高校植物园的存在模式 | 第30-32页 |
3.2 高校植物园的特征分析 | 第32-33页 |
3.2.1 以校园为主要基础空间 | 第32页 |
3.2.2 以师生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 | 第32页 |
3.2.3 以高校相关学科群为支撑平台 | 第32页 |
3.2.4 以教学实践为基本任务 | 第32-33页 |
3.2.5 以高校科研为发展动力 | 第33页 |
3.3 高校植物园的分类方式 | 第33-35页 |
3.3.1 附属于农林类高校植物园 | 第33-34页 |
3.3.2 附属于医药类高校药用植物园 | 第34页 |
3.3.3 附属于师范类高校植物园 | 第34页 |
3.3.4 附属于综合类高校植物园 | 第34-35页 |
3.4 高校植物园的功能作用 | 第35-38页 |
3.4.1 承担高校师生教学科研任务 | 第35-36页 |
3.4.2 具有植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 第36-37页 |
3.4.3 普及植物科学和生态知识 | 第37页 |
3.4.4 兼具校园景观的游赏作用 | 第37页 |
3.4.5 其他功能 | 第37-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4. 高校植物园的规划研究 | 第39-63页 |
4.1 高校植物园规划的影响因素 | 第39页 |
4.1.1 自然因素 | 第39页 |
4.1.2 社会因素 | 第39页 |
4.2 高校植物园规划的原则 | 第39-41页 |
4.2.1 注重科学教育内涵 | 第39-40页 |
4.2.2 营造校园生态园林景观 | 第40页 |
4.2.3 凸显高校地域文化特色 | 第40-41页 |
4.2.4 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 第41页 |
4.2.5 体现人文关怀情感 | 第41页 |
4.2.6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 第41页 |
4.3 高校植物园规划的策略 | 第41-59页 |
4.3.1 高校相关资源的整合 | 第42-45页 |
4.3.2 准确的自身定位 | 第45-46页 |
4.3.3 科学的植物种类规划 | 第46-47页 |
4.3.4 个性鲜明的规划理念和构思 | 第47-48页 |
4.3.5 合理的规划分区和布局 | 第48-52页 |
4.3.6 专类园的类型及特色营造 | 第52-56页 |
4.3.7 科学教育的最大内涵化 | 第56-59页 |
4.4 高校植物园建设的可持续性对策 | 第59-62页 |
4.4.1 探索适合自身的运营管理模式 | 第59-60页 |
4.4.2 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 第60-61页 |
4.4.3 扩大学生在营建中的参与度 | 第61-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5. 实证应用:福建农林大学教学观赏植物园规划 | 第63-92页 |
5.1 福建农林大学概况 | 第63页 |
5.2 教学观赏植物园规划建设的意义 | 第63-64页 |
5.2.1 教学实践的需要 | 第63页 |
5.2.2 科学研究的需要 | 第63-64页 |
5.2.3 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需要 | 第64页 |
5.2.4 生态校园推进的需要 | 第64页 |
5.3 教学观赏植物园的规划 | 第64-72页 |
5.3.1 基地现状 | 第65-69页 |
5.3.2 目标定位与规划原则 | 第69页 |
5.3.3 功能分区与各区规划 | 第69-72页 |
5.4 教学观赏植物园规划的特色体现 | 第72-89页 |
5.4.1 学校相关资源的整合规划 | 第72-73页 |
5.4.2 鲜明的地域性植物景观反映 | 第73-76页 |
5.4.3 得天独厚的闽台合作优势 | 第76-77页 |
5.4.4 生态型校园式植物园的营建 | 第77-89页 |
5.5 可持续性发展建设及远期展望 | 第89-92页 |
6. 结语 | 第92-94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92-93页 |
6.2 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附录一 世界部分大学附属植物园概况表 | 第98-105页 |
附录二 国内部分高校附属的植物园简表 | 第105-108页 |
附录三 浙江农林大学植物园总体规划图 | 第108-109页 |
附录四 福建农林大学与教学植物园相关专业列表 | 第109-114页 |
致谢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