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固载离子液体催化剂制备及在碳酸丙烯酯水解反应中的应用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离子液体概况第11-13页
        1.1.1 离子液体的定义与应用第11-12页
        1.1.2 离子液体的分类第12-13页
    1.2 固载离子液体及其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第13-15页
        1.2.1 固载离子液体的合成第13页
        1.2.2 阳离子固载离子液体第13页
        1.2.3 阴离子固载离子液体第13-14页
        1.2.4 酸性固载离子液体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第14-15页
        1.2.5 碱性固载离子液体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第15页
    1.3 离子液体催化剂的固载方法第15-16页
        1.3.1 吸附型固载离子液体第15-16页
        1.3.2 键合型固载离子液体第16页
    1.4 固载离子液体杂化介孔硅基材料第16-17页
        1.4.1 有机-无机杂化介孔硅基材料第16-17页
        1.4.2 桥键嵌入型有机-无机杂化介孔硅基材料PMO第17页
    1.5 本研究工作的目的及主要内容第17-19页
第二章 FDU-15固载离子液体催化剂的制备及在碳酸丙烯酯水解反应中的应用第19-34页
    2.1 前言第19-20页
    2.2 实验部分第20-23页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20-21页
        2.2.2 FDU-15的制备第21页
        2.2.3 NpmimCl(a)的制备第21页
        2.2.4 离子液体NpmimBF_4(b)的制备第21-22页
        2.2.5 FDU-CH_2Cl(c)的制备第22页
        2.2.6 固载离子液体催化剂NpmimBF_4-FDU(d)的制备第22页
        2.2.7 碳酸丙烯酯水解制备1,2-丙二醇第22-23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3-33页
        2.3.1 催化剂的红外光谱表征第23-24页
        2.3.2 催化剂的热重分析第24-25页
        2.3.3 催化剂的孔结构性质第25-27页
        2.3.4 催化剂的形貌特征第27-28页
        2.3.5 催化剂的XRD表征第28页
        2.3.6 催化剂在碳酸丙烯酯水解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第28-33页
    2.4 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酸性FeCl_3-PBImim-PMO固载离子液体的制备及在碳酸丙烯酯水解反应中的应用第34-45页
    3.1 前言第34-35页
    3.2 实验部分第35-37页
        3.2.1 试剂及仪器第35页
        3.2.2 PMO的合成第35-36页
        3.2.3 氯铁酸离子液体硅氧烷FeCl_3-PBImim的合成第36页
        3.2.4 FeCl_3-PBImim-PMO催化剂的制备第36-3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7-42页
        3.3.1 催化剂的红外表征第37-38页
        3.3.2 催化剂的热重分析第38-39页
        3.3.3 催化剂的氮气吸附-脱附分析第39-40页
        3.3.4 催化剂的电镜分析第40-41页
        3.3.5 催化剂的XRD分析第41-42页
    3.4 1,2-丙二醇的提纯和纯度测定第42-44页
        3.4.1 1,2-丙二醇的水分测定第42页
        3.4.2 1,2-丙二醇的气味鉴别第42页
        3.4.3 1,2-丙二醇的色度分析第42页
        3.4.4 1,2-丙二醇的热稳定性分析第42-43页
        3.4.5 1,2-丙二醇的提纯第43页
        3.4.6 1,2-丙二醇的质谱分析第43-44页
    3.5 小结第44-45页
第四章 碱性ApmimBr-PMO固载离子液体的制备及在碳酸丙烯酯水解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第45-57页
    4.1 前言第45-46页
    4.2 实验部分第46-48页
        4.2.1 试剂及仪器第46页
        4.2.2 ApmimBr-PMO催化剂的合成第46-47页
        4.2.3 碳酸丙烯酯水解制备1,2-丙二醇第47-48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8-56页
        4.3.1 催化剂的红外表征第48-49页
        4.3.2 催化剂的热重分析第49-50页
        4.3.3 催化剂的氮气吸附-脱附分析第50-51页
        4.3.4 催化剂的电镜分析第51-52页
        4.3.5 催化剂的XRD分析第52-53页
        4.3.6 ApmimBr-PMO和FeCl_3-PBImim-PMO的催化性能第53-56页
    4.4 小结第56-57页
第五章 结论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7-68页
致谢第68-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纤维蛋白骨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生物传感应用
下一篇:基于纳米技术的免疫传感器在生物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