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县耕地多目标适宜性评价及潜力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6-18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2 基础理论与评价方法 | 第18-25页 |
2.1 基础理论 | 第18-21页 |
2.1.1 土地适宜性评价理论 | 第18-19页 |
2.1.2 人地关系理论 | 第19-20页 |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2.1.4 农业区位论 | 第21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2.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3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5-31页 |
3.1 区域概况 | 第25-26页 |
3.2 公安县耕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26-31页 |
3.2.1 耕地利用现状特征 | 第28-30页 |
3.2.2 耕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31页 |
4 耕地多目标适宜性评价 | 第31-50页 |
4.1 评价目标和评价单元的确定 | 第31-32页 |
4.2 评价因子的选取 | 第32页 |
4.3 主要评价指标的获取 | 第32-40页 |
4.4 评价因子权重确定 | 第40-42页 |
4.5 耕地综合适宜性评价 | 第42-44页 |
4.5.1 综合适宜性分级 | 第42-43页 |
4.5.2 公安县耕地综合适宜性空间分布特征 | 第43-44页 |
4.6 公安县耕地转用潜力 | 第44-46页 |
4.6.1 耕地转用潜力分级 | 第44-45页 |
4.6.2 公安县耕地转用潜力空间分布特征 | 第45-46页 |
4.7 公安县耕地适宜性分区 | 第46-50页 |
5 耕地供给潜力分析与成果应用 | 第50-58页 |
5.1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分析 | 第50-51页 |
5.2 耕地资源供给潜力分析 | 第51-52页 |
5.3 公安县耕地占用情况分析 | 第52-53页 |
5.4 公安县耕地补充情况分析 | 第53页 |
5.5 新增建设用地布局应用 | 第53-56页 |
5.6 预选基本农田区域 | 第56-58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58-60页 |
6.1 研究成果 | 第58页 |
6.2 研究前景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附表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