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生物学论文--森林生态学论文

老秃顶子保护区天然次生林林分结构调整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前言第8-14页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第8-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4页
        1.2.1 群落物种组成研究第9-10页
        1.2.2 林分直径结构研究第10-11页
        1.2.3 林分垂直结构研究第11页
        1.2.4 林分空间结构研究第11-12页
        1.2.5 森林更新研究第12-14页
2 研究区概况第14-17页
    2.1 地理位置第14页
    2.2 地貌地质第14-15页
    2.3 气候环境第15页
    2.4 土壤土质第15页
    2.5 水文水系第15页
    2.6 植被资源第15-17页
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7-26页
    3.1 研究目标和内容第17页
        3.1.1 研究目标第17页
        3.1.2 研究内容第17页
    3.2 研究方法第17-24页
        3.2.1 样地设置与调查第17-18页
        3.2.2 林分结构分析第18-24页
        3.2.3 林分结构调整标准第24页
    3.3 技术路线图第24-26页
4 主要林分类型结构特征分析第26-53页
    4.1 山杨林第26-31页
        4.1.1 林分树种组成第26页
        4.1.2 林分直径结构第26-27页
        4.1.3 林分空间结构第27-30页
        4.1.4 林分垂直结构第30页
        4.1.5 森林更新第30-31页
        4.1.6 枯立木和濒死木第31页
    4.2 桦树山杨林第31-37页
        4.2.1 林分树种组成第31-32页
        4.2.2 林分直径结构第32-33页
        4.2.3 林分空间结构第33-36页
        4.2.4 林分垂直结构第36页
        4.2.5 森林更新第36页
        4.2.6 枯立木和濒死木第36-37页
    4.3 槭树山杨林第37-41页
        4.3.1 林分树种组成第37页
        4.3.2 林分直径结构第37-38页
        4.3.3 林分空间结构第38-41页
        4.3.4 林分垂直结构第41页
        4.3.5 森林更新第41页
        4.3.6 枯立木和濒死木第41页
    4.4 槭树蒙古栎林第41-47页
        4.4.1 林分树种组成第41-42页
        4.4.2 林分直径结构第42-43页
        4.4.3 林分空间结构第43-46页
        4.4.4 林分垂直结构第46-47页
        4.4.5 森林更新第47页
        4.4.6 枯立木和濒死木第47页
    4.5 蒙古栎林第47-52页
        4.5.1 林分树种组成第47-48页
        4.5.2 林分直径结构第48-49页
        4.5.3 林分空间结构第49-51页
        4.5.4 林分垂直结构第51页
        4.5.5 森林更新第51-52页
        4.5.6 枯立木和濒死木第52页
    4.6 林分结构调整目标第52-53页
5 天然次生林林分结构调整方法与效果评价第53-72页
    5.1 调整目标第53页
    5.2 调整原则第53页
    5.3 采伐木和保留木的选择第53-54页
        5.3.1 采伐木的选取第53-54页
        5.3.2 保留木的选取第54页
    5.4 调整方法第54-55页
        5.4.1 林分树种组成调整第54页
        5.4.2 林分直径分布调整第54-55页
        5.4.3 林分分布格局调整第55页
        5.4.4 林木竞争关系调整第55页
    5.5 林分结构调整效果评价第55-72页
        5.5.1 间伐强度评价第55-56页
        5.5.2 山杨林第56-59页
        5.5.3 桦树山杨林第59-62页
        5.5.4 槭树山杨林第62-65页
        5.5.5 槭树蒙古栎林第65-68页
        5.5.6 蒙古栎林第68-72页
6 结论与展望第72-74页
    6.1 结论第72-73页
    6.2 展望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8页
个人简介第78-80页
导师简介第80-82页
获得成果目录第82-84页
致谢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光照对三种北方针叶树种幼苗碳氮分配的影响
下一篇:番茄YABBY家族转录因子的克隆、表达模式分析及其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