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7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一、IP电影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二、跨媒介叙事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第一章 IP电影跨媒介叙事的内在推力 | 第17-23页 |
第一节 后经典叙事理论环境的感染力 | 第17-19页 |
一、多元化的研究趋势 | 第17-18页 |
二、动态化的发展方向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多媒介融合叙事的影响力 | 第19-21页 |
一、叙事方式的嬗替 | 第19-20页 |
二、媒介形式的再造 | 第20-21页 |
第三节 受众参与叙事的推动力 | 第21-23页 |
一、受众的进化 | 第21-22页 |
二、粉丝价值转化 | 第22-23页 |
第二章 IP电影跨媒介叙事的影像架构 | 第23-30页 |
第一节 外部结构 | 第23-25页 |
一、完整型IP | 第24页 |
二、概念型IP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内部结构 | 第25-30页 |
一、提升画面质感优化叙事 | 第25-28页 |
二、建立多媒体互文生产叙事 | 第28-29页 |
三、选择微博强化叙事 | 第29-30页 |
第三章 IP电影跨媒介叙事的内容设置 | 第30-38页 |
第一节 情节的安排 | 第30-33页 |
一、情节加减法 | 第30-33页 |
二、蒙太奇思维 | 第33页 |
第二节 角色的转换 | 第33-38页 |
一、主角的选择 | 第34-36页 |
二、配角的设置 | 第36-38页 |
第四章 IP电影跨媒介叙事的案例分析——以光线影业电影为例 | 第38-42页 |
一、新生代导演——故事世界难以建立 | 第39-40页 |
二、电影编剧——剧本限定、受众参与难以发挥 | 第40页 |
三、制片方——商业营销思路难以改观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5页 |
附录 | 第45-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