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4-5页 |
氨基酸的简写符号 | 第5-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页 |
1.前言 | 第12-27页 |
1.1 背景 | 第12页 |
1.2 发展与分布 | 第12页 |
1.3 病毒病原学 | 第12-17页 |
1.3.1 形态和理化特征 | 第13页 |
1.3.2 生物学特征 | 第13页 |
1.3.3 培养特性 | 第13页 |
1.3.4 黄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 | 第13-16页 |
1.3.5 坦布苏病毒进化分析 | 第16-17页 |
1.4 流行病学 | 第17-18页 |
1.5 临床症状及病理特征 | 第18-19页 |
1.5.1 临床症状 | 第18-19页 |
1.5.2 病理变化 | 第19页 |
1.6 诊断方法 | 第19-23页 |
1.6.1 病毒分离 | 第19-20页 |
1.6.2 电镜检测 | 第20-21页 |
1.6.3 主要血清学诊断方法 | 第21页 |
1.6.4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 第21-23页 |
1.7 防控措施 | 第23-24页 |
1.8 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展望 | 第24-25页 |
1.8.1 致病性的研究 | 第24页 |
1.8.2 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探讨 | 第24-25页 |
1.8.3 药物及其疫苗的开发 | 第25页 |
1.9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5-2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7-39页 |
2.1 材料 | 第27-28页 |
2.1.1 病料来源 | 第27页 |
2.1.2 实验动物 | 第27页 |
2.1.3 菌种及载体 | 第27页 |
2.1.4 培养基及相关试剂的配制 | 第27页 |
2.1.5 主要试剂及溶液的配制 | 第27-28页 |
2.1.6 其他主要分子生物学试剂及溶液 | 第28页 |
2.1.7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8页 |
2.2 方法 | 第28-39页 |
2.2.1 病毒分离 | 第28-29页 |
2.2.2 病毒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 第29-31页 |
2.2.3 雏鸭回归试验 | 第31页 |
2.2.4 病毒的电镜观察 | 第31页 |
2.2.5 病毒 RNA 的提取 | 第31页 |
2.2.6 利用随机引物进行扩增 | 第31-32页 |
2.2.7 全基因组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32-33页 |
2.2.8 RT-PCR | 第33-34页 |
2.2.9 阳性 PCR 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 第34页 |
2.2.10 PCR 产物与 pMD20-T 载体的连接 | 第34-35页 |
2.2.11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5页 |
2.2.12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35页 |
2.2.13 转化菌的筛选与鉴定 | 第35-36页 |
2.2.14 序列的测定和分析 | 第36页 |
2.2.15 FSD1 毒株 E 蛋白二级结构及 B 细胞抗原表位的预测 | 第36-37页 |
2.2.16 FSD1 毒株 E 蛋白结构分析 | 第37页 |
2.2.17 FSD1 糖基化位点和半胱氨酸 C 位点的分析 | 第37页 |
2.2.18 FSD1 与 TMUV 其他国内分离株遗传进化分析 | 第37-38页 |
2.2.19 FSD1 与其它黄病毒分离株遗传进化分析 | 第38-3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9-50页 |
3.1 病毒分离 | 第39页 |
3.2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 第39-40页 |
3.2.1 血凝性 | 第39页 |
3.2.2 理化特性 | 第39-40页 |
3.2.3 分离毒株核酸类型鉴定 | 第40页 |
3.3 分离毒株对不同宿主的适应性 | 第40-41页 |
3.3.1 鸭胚和鸡胚 | 第40-41页 |
3.3.2 鸭胚成纤维细胞(DEF)和鸡胚成纤维细胞(CEF) | 第41页 |
3.4 病毒分离物毒价的测定 | 第41页 |
3.4.1 鸡胚和鸭胚半数致死量(CELD50、DELD50)的测定 | 第41页 |
3.4.2 细胞培养半数感染量(TCID50)的测定 | 第41页 |
3.5 雏鸭回归试验 | 第41-42页 |
3.6 电镜观察 | 第42-43页 |
3.7 随机引物的初步鉴定结果 | 第43页 |
3.8 FSD1 基因组的总体特征 | 第43-44页 |
3.9 FSD1毒株的系统进化分析 | 第44-45页 |
3.10 FSD1毒株糖基化位点和半胱氨酸C位点分析 | 第45-46页 |
3.11 E蛋白的二级结构和抗原表位预测 | 第46页 |
3.12 FSD1 毒株 E 蛋白结构分析 | 第46-47页 |
3.13 FSD1与其它黄病毒的基因组同源性比较分析 | 第47-48页 |
3.14 新发鸭TMUV基因遗传关系分析 | 第48-50页 |
4 讨论 | 第50-54页 |
4.1 鸭坦布苏病毒的出现和发病情况 | 第50页 |
4.2 新发鸭坦布苏病发病原因、检测方法、疫苗研制等 | 第50-51页 |
4.3 病毒的分离和理化特性 | 第51-52页 |
4.4 病毒的序列特性和遗传进化分析 | 第52-54页 |
5 结论 | 第54-55页 |
6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