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0-13页 |
1.2 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3-20页 |
1.2.1 国内灾难新闻研究及趋势 | 第13-17页 |
1.2.2 国外灾难新闻研究及趋势 | 第17-20页 |
1.3 研究理论和方法 | 第20-22页 |
1.3.1 新闻框架理论 | 第20-21页 |
1.3.2 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 | 第21-22页 |
1.4 研究过程 | 第22-23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22-23页 |
1.5 研究框架以及有待研究的问题 | 第23-24页 |
1.5.1 研究框架 | 第23页 |
1.5.2 有待研究的问题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灾难报道的概述 | 第24-33页 |
2.1 突发事件、灾难和灾难报道的界定 | 第24-26页 |
2.2 灾难报道的特点 | 第26-27页 |
2.3 灾难报道的价值 | 第27页 |
2.4 我国灾难报道历史演进 | 第27-33页 |
2.4.1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 | 第27-28页 |
2.4.2 “文化大革命”时期 | 第28-29页 |
2.4.3 改革开放以后 | 第29-33页 |
第三章 《中国青年报》在汶川地震和雅安地震报道的表现分析 | 第33-46页 |
3.1 抽样方法说明 | 第33-34页 |
3.1.1 样本选取 | 第33页 |
3.1.2 类目的确定 | 第33-34页 |
3.2 研究发现 | 第34-43页 |
3.2.1 重点突出,营造舆论热点 | 第34-35页 |
3.2.2 报道内容全面 | 第35-37页 |
3.2.3 舆论引导的立场向以客观中立为主,少有负面报道的方向发展 | 第37-39页 |
3.2.4 舆论引导的形式以消息为主 | 第39-43页 |
3.3 与汶川地震相比,《中国青年报》雅安地震报道新特点 | 第43-46页 |
3.3.1 《中国青年报》雅安抗震救灾报道体现社会责任 | 第43-44页 |
3.3.2 灾难报道更加注重人本意识 | 第44-45页 |
3.3.3 灾难报道的“落地” | 第45页 |
3.3.4 报道视角更加平视自然 | 第45-46页 |
第四章 《中国青年报》在地震报道中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 第46-53页 |
4.1 《中国青年报》在地震报道中的主要问题 | 第46-49页 |
4.1.1 灾难新闻真实性有待提高 | 第46-47页 |
4.1.2 变相的广告,商业新闻主要入侵 | 第47-48页 |
4.1.3 深度报道少 | 第48-49页 |
4.1.4 过于注重国家形象,负面报道少 | 第49页 |
4.2 做好灾难报道的建议 | 第49-53页 |
4.2.1 报道中媒体建立和遵守职业伦理准则 | 第49-51页 |
4.2.2 严格区别新闻与商业宣传 | 第51页 |
4.2.3 保障质量,健全报刊灾难报道应急机制 | 第51-52页 |
4.2.4 提高记者心理素质,避免敬业过度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