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物基础科学论文--药物化学论文

双靶点美金刚衍生物的设计、合成、活性评价及西达本胺合成和衍生物的研究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符号说明第14-16页
第一章 前言第16-28页
    第一节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第16-20页
        1.1 表观遗传修饰第16-17页
        1.2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第17-19页
        1.3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第19-20页
    第二节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与阿尔茨海默病第20-24页
        2.1 阿尔茨海默病现状第20-22页
        2.2 Class Ⅰ HDACs与AD第22页
        2.3 ClassⅡHDACs与AD第22-23页
        2.4 Class Ⅲ HDACs(SIRTs)与AD第23-24页
    第三节 多靶点设计策略第24-28页
        3.1 多靶点设计策略第24-26页
        3.2 HDACs抑制剂与多靶点设计第26-28页
第二章 以HDACs抑制剂为骨架的双靶点美金刚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和生物活性评价第28-69页
    第一节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思路第28-29页
    第二节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及结构确证第29-48页
        2.1 合成路线第30-31页
        2.2 实验部分第31-48页
            2.2.1 目标化合物3a-3d和4a-4d的合成第31-35页
            2.2.2 目标化合物6a-6c和7a-7c的合成第35-39页
            2.2.3 目标化合物9a-9d和10a-10d的合成第39-43页
            2.2.4 目标化合物12a-12d、13a-13d和14a-14b的合成第43-48页
    第三节 目标化合物的活性评价和构效关系讨论第48-67页
        3.1 实验方法和原理第48-57页
            3.1.1 体外HDACs抑酶活性实验第48-50页
            3.1.2 体外NMDAR拮抗活性评价第50-53页
            3.1.3 细胞保护活性筛选第53-54页
            3.1.4 体内血脑屏障通透性评价第54-55页
            3.1.5 体外抗肿瘤细胞增殖实验第55-57页
        3.2 活性评价结果与讨论第57-67页
            3.2.1 化合物对HeLa细胞核提取物的抑制活性和构效关系讨论第57-60页
            3.2.2 目标化合物对HDACs亚型选择性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0页
            3.2.3 目标化合物对NMDAR的拮抗活性评价结果和讨论第60-62页
            3.2.4 化合物的细胞保护活性筛选结果与讨论第62-63页
            3.2.5 体内血脑屏障通透性评价结果与讨论第63-65页
            3.2.6 化合物体外抗增殖活性结果与讨论第65-67页
    第四节 总结与展望第67-69页
第三章 抗肿瘤药物西达本胺的合成工艺优化及其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和活性评价第69-87页
    第一节 西达本胺的合成工艺优化第69-73页
        1.1 背景介绍第69页
        1.2 合成工艺研究第69-71页
            1.2.1 合成路线的比较与分析第69-71页
            1.2.2 合成工艺的优化设计第71页
        1.3 实验部分第71-73页
            1.3.1 试剂和仪器第71页
            1.3.2 3-吡啶丙烯酸(2)的合成第71-72页
            1.3.3 4-[N-(吡啶-3)-丙烯酰胺甲基]苯甲酸(3)的合成第72页
            1.3.4 西达本胺(4)的合成第72-73页
        1.4 总结与展望第73页
    第二节 西达本胺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和活性评价第73-87页
        2.1 衍生物的设计思路第73-74页
        2.2 衍生物的合成第74-83页
            2.2.1 合成路线第75页
            2.2.2 实验部分第75-83页
        2.3 衍生物的初步活性评价第83-86页
            2.3.1 实验方法和原理第83页
            2.3.2 活性评价结果与讨论第83-86页
        2.4 总结与展望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4页
附录 部分化合物的图谱数据第94-139页
致谢第139-14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0-141页
附件第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硼替佐米诱发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下一篇:基于定量药理模型的治疗药物监测:拉氧头孢与更昔洛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