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行刑社会化思想及其实践 | 第9-18页 |
第一节 行刑社会化思想的起源及发展 | 第9-11页 |
一、行刑社会化的含义 | 第9-10页 |
二、行刑社会化思想的发端与发展 | 第10-11页 |
第二节 行刑社会化的价值 | 第11-15页 |
一、人道价值 | 第11-12页 |
二、民主价值 | 第12-14页 |
三、效益价值 | 第14-15页 |
四、刑法谦抑性价值 | 第15页 |
第三节 国外行刑社会化实践 | 第15-18页 |
一、设置开放式监狱 | 第16页 |
二、实行请假离监制度 | 第16页 |
三、实行监外工作制 | 第16-17页 |
四、监禁刑替代措施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社区矫正与行刑社会化的契合 | 第18-34页 |
第一节 社区矫正的概念 | 第18-21页 |
一、社区矫正的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二、社区矫正的范围 | 第20-21页 |
第二节 社区矫正的基本特征 | 第21-25页 |
一、社区矫正的性质 | 第21-22页 |
二、社区矫正的特点 | 第22-24页 |
三、社区矫正的意义 | 第24-25页 |
第三节 社区矫正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 第25-28页 |
一、社区矫正的发端 | 第25-26页 |
二、社区矫正的发展 | 第26-27页 |
三、社区矫正面临的冲击与发展趋势 | 第27-28页 |
第四节 社区矫正的理论根基 | 第28-31页 |
一、综合主义刑罚论为社区矫正提供了正当性依据 | 第28-29页 |
二、刑罚个别化原则为社区矫正提供了政策支持 | 第29页 |
三、不同交往理论和标签理论为社区矫正提供了科学性依据 | 第29-30页 |
四、行刑社会化思想为社区矫正提供了方向保障 | 第30页 |
五、恢复性司法的兴起为社区矫正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 第30-31页 |
第五节 社区矫正与行刑社会化 | 第31-34页 |
一、行刑社会化与社区矫正之间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 第31-32页 |
二、社区矫正对行刑社会化促进 | 第32页 |
三、行刑社会化是社区矫正的肇因 | 第32-33页 |
四、监禁行刑与行刑社会化不可调和的本质矛盾是社区矫正存在的前提 | 第33页 |
五、刑罚目的刑主义和教育刑主义是社区矫正和行刑社会化的共同理论基础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我国社区矫正的理性思考 | 第34-42页 |
第一节 我国社区矫正的基本情况 | 第34-36页 |
第二节 我国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 | 第36-42页 |
一、观念认识方面的障碍 | 第36-38页 |
二、社区矫正法制化程度还不高 | 第38页 |
三、实际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8-42页 |
第四章 行刑社会化中完善社区矫正的基本途径 | 第42-55页 |
第一节 更新刑罚观念和推行社区矫正应遵循的原则 | 第42-45页 |
一、刑罚观念的更新 | 第42-43页 |
二、推行社区矫正遵循的原则 | 第43-44页 |
三、加快培育非政府组织 | 第44-45页 |
第二节 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45-51页 |
一、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45-46页 |
二、改革与完善现有的刑罚制度 | 第46-49页 |
三、积极探索科学的社区矫正措施 | 第49页 |
四、明确执法主体设置专门机构 | 第49-51页 |
第三节 社区矫正运行机制的完善 | 第51-55页 |
一、加快创造利于社区矫正对象实现再社会化的良好环境 | 第51页 |
二、培育强有力的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 | 第51-52页 |
三、加强社区矫正决定与执行之间的衔接 | 第52页 |
四、加强矫正对象分类分层次管理教育 | 第52-53页 |
五、建立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考核标准 | 第53页 |
六、健全社区矫正工作的监督体系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注释 | 第56-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后记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