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2-24页 |
1.1 立题背景 | 第12页 |
1.2 细菌性阴道炎 | 第12-14页 |
1.3 利用乳酸杆菌对BV致病菌进行控制的理论依据 | 第14-20页 |
1.3.1 阴道微生态 | 第14-16页 |
1.3.2 乳杆菌作为阴道优势菌群的抑菌机制 | 第16-20页 |
1.4 治疗细菌性阴道炎的现状 | 第20-22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1.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35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4-28页 |
2.1.1 供试菌株 | 第24页 |
2.1.2 细胞株 | 第24页 |
2.1.3 培养基 | 第24-25页 |
2.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25-26页 |
2.1.5 主要试剂及来源 | 第26-27页 |
2.1.6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7-28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8-35页 |
2.2.1 乳酸杆菌的分离纯化及培养 | 第28页 |
2.2.2 乳杆菌属水平上的鉴定 | 第28-29页 |
2.2.3 对阴道加德纳菌具有抑菌活性乳杆菌菌株的筛选 | 第29页 |
2.2.4 具有抑菌活性乳杆菌的进一步鉴定 | 第29-31页 |
2.2.5 乳杆菌培养上清pH对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31页 |
2.2.6 筛选获得的乳杆菌对其它常见致病菌的抑菌活性 | 第31页 |
2.2.7 筛选获得的乳杆菌生物学性质分析 | 第31-32页 |
2.2.8 乳杆菌粘附Hela细胞能力的检测 | 第32-34页 |
2.2.9 分离菌株安全性评价 | 第34页 |
2.2.10 数据分析与处理 | 第34-3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50页 |
3.1 乳酸杆菌的分离纯化及初步鉴定 | 第35-37页 |
3.1.1 疑似菌株的分离纯化 | 第35-36页 |
3.1.2 分离株的生理生化试验 | 第36-37页 |
3.2 对阴道加德纳菌具有抑菌活性乳杆菌菌株的筛选 | 第37-38页 |
3.3 筛选获得菌株在种水平上的鉴定 | 第38-41页 |
3.3.1 糖发酵试验结果 | 第38-39页 |
3.3.2 菌株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 | 第39-41页 |
3.4 乳杆菌发酵上清pH对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41-42页 |
3.5 筛选获得的乳杆菌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 | 第42页 |
3.6 筛选获得的乳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42-47页 |
3.6.1 菌株的生长曲线 | 第42-43页 |
3.6.2 菌株发酵液的pH曲线 | 第43-44页 |
3.6.3 菌株产过氧化氢能力的测定 | 第44页 |
3.6.4 菌株对酸的耐受性 | 第44-47页 |
3.7 乳杆菌对Hela细胞的粘附 | 第47-49页 |
3.7.1 Hela细胞的复苏 | 第47页 |
3.7.2 直接镜检法测定乳酸杆菌对Hela细胞的粘附能力 | 第47页 |
3.7.3 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乳酸杆菌对Hela细胞的粘附能力 | 第47-48页 |
3.7.4 乳杆菌拮抗G.v粘附Hela细胞的机制 | 第48-49页 |
3.8 安全性评价 | 第49-50页 |
3.8.1 乳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 第49页 |
3.8.2 乳杆菌溶血性试验 | 第49-50页 |
4 讨论 | 第50-56页 |
4.1 健康妇女阴道的菌群 | 第50页 |
4.2 抑制阴道加德纳菌的乳杆菌 | 第50-51页 |
4.3 分离菌株鉴定方法 | 第51-52页 |
4.4 抑菌活性物质的初步分析 | 第52页 |
4.5 理想活菌制剂应具备的益生特性 | 第52-53页 |
4.5.1 乳杆菌发酵pH值 | 第52-53页 |
4.5.2 乳杆菌产过氧化氢的能力 | 第53页 |
4.5.3 乳杆菌的酸耐受性 | 第53页 |
4.6 体外Hela细胞粘附机制的分析 | 第53-54页 |
4.7 安全性评价 | 第54-56页 |
5 结论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附录 | 第65-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