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及流行情况 | 第11-12页 |
1.2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诊断与防控 | 第12-13页 |
1.2.1 诊断方法 | 第12页 |
1.2.2 防治措施 | 第12-13页 |
1.3 毒力相关因子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4 烟酰胺酶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5 本文工作简介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鸭疫里默氏杆菌PncA的原核表达及酶学性质研究 | 第17-31页 |
2.1 前言 | 第17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3页 |
2.2.1 菌株和质粒 | 第17页 |
2.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17-18页 |
2.2.3 培养基和缓冲液的配制 | 第18-19页 |
2.2.4 鸭疫里默氏杆菌烟酰胺酶的序列分析 | 第19页 |
2.2.5 鸭疫里默氏杆菌pncA基因的扩增及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19-20页 |
2.2.6 重组蛋白PncA的表达与纯化 | 第20-21页 |
2.2.7 重组烟酰胺酶rPncA酶活力测定 | 第21页 |
2.2.7.1 PncA酶活测定原理 | 第21页 |
2.2.7.2 PncA酶活测定方法 | 第21页 |
2.2.8 重组烟酰胺酶rPncA的酶学性质分析 | 第21-22页 |
2.2.8.1 pH值对rPncA酶活力的影响 | 第21-22页 |
2.2.8.2 温度对rPncA酶活力的影响 | 第22页 |
2.2.8.3 金属离子对rPncA酶活力的影响 | 第22页 |
2.2.9 RA PncA酶活位点分析 | 第22-23页 |
2.2.9.1 PncA定点突变重组载体的构建 | 第22页 |
2.2.9.2 点突变的rPncA的诱导表达及蛋白纯化 | 第22页 |
2.2.9.3 点突变后rPncA酶活力测定 | 第22-23页 |
2.3 结果 | 第23-29页 |
2.3.1 鸭疫里默氏杆菌PncA序列分析 | 第23-24页 |
2.3.2 重组质粒pET-pncA鉴定 | 第24-25页 |
2.3.3 重组蛋白rPncA的诱导表达与纯化 | 第25-26页 |
2.3.4 rPncA酶活力测定 | 第26-28页 |
2.3.5 最适pH及最适温度测定 | 第28页 |
2.3.6 不同金属离子对酶活力的影响 | 第28页 |
2.3.7 定点改造后的rPncA酶活性比较 | 第28-29页 |
2.4 讨论 | 第29-31页 |
第三章 鸭疫里默氏杆菌pncA突变株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 第31-48页 |
3.1 前言 | 第31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1-38页 |
3.2.1 菌株、质粒、细胞及实验动物 | 第31-32页 |
3.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32-33页 |
3.2.3 主要缓冲液、抗生素及使用浓度 | 第33页 |
3.2.4 回复株cYb2 △pncA的构建 | 第33-34页 |
3.2.4.1 回复质粒的构建 | 第33-34页 |
3.2.4.2 构建回复株 | 第34页 |
3.2.5 Western blot分析 | 第34-35页 |
3.2.5.1 抗RA rPncA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效价测定 | 第34页 |
3.2.5.2 RA PncA的定位 | 第34-35页 |
3.2.5.3 回复株的Yb2△pncA的鉴定 | 第35页 |
3.2.6 细胞内NAD~+含量测定 | 第35-36页 |
3.2.7 黏附入侵实验 | 第36-37页 |
3.2.8 细菌毒力测定 | 第37-38页 |
3.2.8.1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7页 |
3.2.8.2 血液载菌量的测定 | 第37页 |
3.2.8.3 组织切片检测 | 第37-38页 |
3.2.9 鸭疫里默氏杆菌弱毒疫苗的制备及检验 | 第38页 |
3.2.9.1 Yb2△pncA弱毒活疫苗的制备 | 第38页 |
3.2.9.2 免疫接种及攻毒保护试验 | 第38页 |
3.3 结果 | 第38-46页 |
3.3.1 突变株和回复株的鉴定 | 第38-40页 |
3.3.2 鸭疫里默氏杆菌PncA的亚细胞定位 | 第40-41页 |
3.3.3 突变株Yb2△pncA胞内NAD~+合成量减少 | 第41页 |
3.3.4 细菌黏附入侵结果 | 第41-42页 |
3.3.5 致病性测定 | 第42-45页 |
3.3.6 攻毒保护实验 | 第45-46页 |
3.4 讨论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附录A 鸭疫里默氏杆菌AS87_0730基因是一个重要的毒力相关调控因子 | 第56-57页 |
个人简介 | 第57-58页 |
博士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59页 |
博士后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61页 |
永久通信地址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