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Summary | 第6-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1.1 马铃薯生产在甘肃省的产业地位 | 第13-15页 |
1.1.1 甘肃省马铃薯的种植历史与现状 | 第13-15页 |
1.1.2 甘肃省马铃薯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 第15页 |
1.2 土壤生物活性在土壤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 第15-17页 |
1.2.1 土壤的生物活性 | 第15-16页 |
1.2.2 土壤生物活性与土壤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第16-17页 |
1.3 施肥在马铃薯产业发展中的贡献及问题 | 第17-21页 |
1.3.1 化肥施用在马铃薯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17-18页 |
1.3.2 化肥不合理施用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 | 第18-19页 |
1.3.3 有机肥施用在马铃薯生产中的重要性 | 第19页 |
1.3.4 生物有机肥在提高土壤生物活性和可持续生产力中的作用 | 第19-21页 |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21-22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21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3-29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3-25页 |
2.1.1 供试肥料 | 第23页 |
2.1.2 生物有机肥小试产品的研制 | 第23-25页 |
2.1.3 供试土壤 | 第25页 |
2.1.4 供试品种 | 第25页 |
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25-26页 |
2.2.1 试验设计 | 第25-26页 |
2.2.2 样品的采集 | 第26页 |
2.3 试验样品的测定 | 第26-28页 |
2.3.1 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 第26页 |
2.3.2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测定 | 第26页 |
2.3.3 土壤脲酶活性的测定 | 第26-27页 |
2.3.4 土壤蔗糖酶活性的测定 | 第27页 |
2.3.5 土壤磷酸酶活性的测定 | 第27页 |
2.3.6 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测定 | 第27页 |
2.3.7 马铃薯根系生长、形态的测定 | 第27-28页 |
2.3.8 马铃薯根系活力的测定 | 第28页 |
2.4 试验数据处理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生物有机肥对马铃薯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 | 第29-38页 |
3.1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第29-32页 |
3.1.1 不同处理土壤可培养细菌数量的比较 | 第29-30页 |
3.1.2 不同处理土壤可培养真菌数量的比较 | 第30-31页 |
3.1.3 不同处理土壤可培养放线菌数量的比较 | 第31-32页 |
3.2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1 不同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 第32页 |
3.2.2 不同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影响 | 第32-33页 |
3.3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33-37页 |
3.3.1 不同处理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2 不同处理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3 不同处理对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4 不同处理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3.4 讨论 | 第37-38页 |
第四章 生物有机肥对马铃薯根系形态、生长、活力及块茎产量的影响 | 第38-47页 |
4.1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根系生长、形态和活力的影响 | 第38-43页 |
4.1.1 不同处理马铃薯总根长的比较 | 第38-39页 |
4.1.2 不同处理马铃薯根表面积的比较 | 第39-40页 |
4.1.3 不同处理马铃薯根体积的比较 | 第40-41页 |
4.1.4 不同处理马铃薯根尖数的比较 | 第41页 |
4.1.5 不同处理马铃薯根系生物量的比较 | 第41-42页 |
4.1.6 不同处理马铃薯根系活力的比较 | 第42-43页 |
4.2 不同处理马铃薯块茎产量的比较 | 第43页 |
4.3 生物活性各指标及根系生长、形态、活力和块茎产量的相关分析 | 第43-45页 |
4.4 讨论 | 第45-4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7-50页 |
5.1 生物有机肥可显著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 | 第47-48页 |
5.2 生物有机肥可显著促进马铃薯根系的生长发育,提高马铃薯的块茎产量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9页 |
图版 | 第59-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导师简介 | 第62-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