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古城保护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1 绪论 | 第10-24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古城保护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城墙、中轴线和传统民居保护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榆林古城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0页 |
·研究内容、框架及方法 | 第20-24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研究框架 | 第21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21-24页 |
2 榆林古城概况 | 第24-44页 |
·历史沿革 | 第25-26页 |
·榆林古城的城址变迁 | 第26-29页 |
·兴起 | 第26页 |
·"三拓榆阳" | 第26-27页 |
·改筑"北城" | 第27-29页 |
·榆林古城发育的历史地理基础 | 第29-31页 |
·自然条件优越 | 第29页 |
·军事地位突出 | 第29-30页 |
·交通枢纽 | 第30页 |
·重要的驿路、粮道 | 第30-31页 |
·榆林古城的资源构成 | 第31-42页 |
·古城的资源划分 | 第31-32页 |
·榆林古城的资源构成 | 第32-42页 |
·榆林古城的特质 | 第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3 榆林古城现状及其资源实态评价 | 第44-72页 |
·古城现状 | 第44-56页 |
·范围与人口 | 第44-45页 |
·用地现状分析 | 第45-46页 |
·古城风貌 | 第46-47页 |
·道路交通 | 第47-48页 |
·古城肌理 | 第48页 |
·古城资源现状 | 第48-55页 |
·制度保障 | 第55-56页 |
·榆林古城资源实态评价 | 第56-70页 |
·提出背景 | 第56-59页 |
·理论来源和支撑 | 第59-61页 |
·基础 | 第61-65页 |
·方法的建立 | 第65-68页 |
·特点 | 第68-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4 榆林古城保护的策略和方法 | 第72-86页 |
·榆林古城的价值 | 第72-75页 |
·历史文化价值 | 第72-73页 |
·科学价值 | 第73页 |
·艺术价值 | 第73-74页 |
·精神归宿 | 第74页 |
·旅游价值 | 第74页 |
·城市文化建设的基础 | 第74-75页 |
·榆林古城保护的指导思想 | 第75-77页 |
·榆林古城保护策略 | 第77-79页 |
·原真性保护 | 第77页 |
·整体性保护 | 第77-78页 |
·环境要素的保护 | 第78页 |
·信息群的保护 | 第78-79页 |
·分类保护,重点突出 | 第79页 |
·主动保护 | 第79页 |
·榆林古城保护的内容和方法 | 第79-84页 |
·榆林古城保护的内容 | 第79-81页 |
·榆林古城资源保护的方法 | 第81-84页 |
·榆林古城核心资源及其要素保护方法 | 第84-85页 |
·榆林古城核心资源 | 第84页 |
·榆林古城核心资源的要素保护方法 | 第84-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5 榆林古城核心资源的保护 | 第86-106页 |
·榆林城墙的保护 | 第86-94页 |
·城墙保护的案例分析 | 第86-88页 |
·榆林城墙的实态评价 | 第88-90页 |
·保护原则和措施 | 第90-91页 |
·榆林城墙的分类保护 | 第91-94页 |
·中轴线的保护 | 第94-101页 |
·我国中轴线保护概况 | 第94-95页 |
·中轴线保护案例分析 | 第95-96页 |
·榆林中轴线的实态评价 | 第96-98页 |
·保护原则和保障措施 | 第98-99页 |
·中轴线及其环境的保护 | 第99-101页 |
·榆林传统民居的保护 | 第101-105页 |
·保护目标 | 第101-102页 |
·传统民居的实态评价 | 第102-104页 |
·保护措施 | 第104-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6 结论 | 第106-108页 |
致谢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4页 |
附件 | 第114-120页 |
图录 | 第120-122页 |
表录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