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光电池论文--太阳能电池论文

含稠环非富勒烯受体材料在有机太阳能电池给受体界面处电荷转移机制的理论探讨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28页
    1.1 引言第11-13页
    1.2 有机太阳能电池(OSC)的结构第13-14页
    1.3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光电转换过程)第14-17页
    1.4 影响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性能指标第17-18页
    1.5 有机太阳能电池受体材料研究进展第18-26页
        1.5.1 富勒烯及其相似衍生物第18-20页
        1.5.2 芴基小分子受体第20-22页
        1.5.3 酰亚胺类材料第22-24页
        1.5.4 ITIC及其衍生物第24-26页
    1.6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以及研究内容第26-28页
        1.6.1 选题意义第26页
        1.6.2 研究内容第26-28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计算方法第28-47页
    2.1 量子化学基础第28-44页
        2.1.1 薛定谔(Shr(?)dinger)方程第28-30页
        2.1.2 Hartree-Fock方程第30-31页
        2.1.3 密度泛函理论第31-36页
        2.1.4 含时密度泛函理论第36-39页
        2.1.5 电子转移速率的经典理论描述第39-42页
        2.1.6 不同量子状态间的辐射跃迁Franck-Condon原理第42-44页
    2.2 分子力学基础第44-47页
        2.2.1 分子力场第44-45页
        2.2.2 分子动力学基本理论第45-47页
第三章 有机太阳能电池中芴基非富勒烯受体材料和富勒烯类受体材料PC_(61)BM的比较研究与理论设计第47-63页
    3.1 引言第47-48页
    3.2 计算细节第48-51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1-62页
        3.3.1 关于PC_(61)BM和FENIDT的比较研究第51-59页
        3.3.2 根据FENIDT设计的分子第59-62页
    3.4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四章 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基于芳香环酰亚胺单元的三维非富勒烯小分子受体材料的理论设计和表征第63-78页
    4.1 引言第63-65页
    4.2 计算方法第65-66页
    4.3 结果和讨论第66-77页
        4.3.1 电子结构第66-67页
        4.3.2 开路电压和能量驱动力第67-68页
        4.3.3 吸收光谱第68-70页
        4.3.4 界面处的电荷分离和重组过程第70-77页
    4.4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五章 结合分子动力学以及量子化学方法寻找ITIC成为有机太阳能电池中优异受体材料的原因第78-96页
    5.1 引言第78-79页
    5.2 计算方法第79-82页
        5.2.1 分子动力学模拟细节第79-80页
        5.2.2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第80-82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82-95页
        5.3.1 D/A界面模型第82-83页
        5.3.2 电荷转移态第83-89页
        5.3.3 Frenkel激子与CT态的讨论第89-93页
        5.3.4 电荷分离和重组第93-95页
    5.4 本章小结第95-96页
参考文献第96-111页
致谢第111-113页
在学期间已(待)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113-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性能锰基负极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与锂/钠电性能研究
下一篇:非水系锂—空气电池正极催化剂和不燃电解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