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2.1 关于城市低保儿童的研究 | 第11-14页 |
1.2.2 关于儿童抗逆力的研究 | 第14-16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6-17页 |
1.3 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1.3.1 优势视角理论 | 第17-18页 |
1.3.2 看护四边形理论 | 第18页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20页 |
1.4.1 城市低保儿童 | 第18-19页 |
1.4.2 抗逆力 | 第19-20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0-24页 |
1.5.1 实务工作方法 | 第20页 |
1.5.2 资料收集方法 | 第20-24页 |
第二章 L市B街道低保儿童抗逆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 第24-32页 |
2.1 L市B街道低保儿童抗逆力水平分析 | 第24-30页 |
2.1.1 L市B街道低保儿童发展现状 | 第24页 |
2.1.2 L市B街道低保儿童抗逆力水平调查与分析 | 第24-30页 |
2.2 城市低保儿童抗逆力的影响因素 | 第30-32页 |
2.2.1 个体方面的影响因素 | 第30页 |
2.2.2 家庭方面的影响因素 | 第30-31页 |
2.2.3 学校方面的影响因素 | 第31页 |
2.2.4 同辈群体方面的影响因素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小组工作介入L市B街道低保儿童抗逆力的培养与提升 | 第32-45页 |
3.1 研究设计 | 第32-33页 |
3.1.1 研究设计书 | 第32-33页 |
3.1.2 研究创新点 | 第33页 |
3.2 小组工作介入前期 | 第33-36页 |
3.2.1 小组成员基本情况 | 第33-34页 |
3.2.2 澄清小组工作目标 | 第34-35页 |
3.2.3 建立小组规范 | 第35页 |
3.2.4 与小组成员建立信任关系 | 第35-36页 |
3.3 小组工作介入中期 | 第36-41页 |
3.3.1 小组成员相互了解认识 | 第36-37页 |
3.3.2 抗逆力成长小组 | 第37-38页 |
3.3.3 互助学习小组 | 第38-39页 |
3.3.4 户外锻炼活动开展 | 第39-41页 |
3.4 小组工作介入后期 | 第41-45页 |
3.4.1 处理离别情绪 | 第41页 |
3.4.2 结果评估 | 第41-45页 |
第四章 小组工作介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 | 第45-47页 |
4.1 小组规范没能得到很好的贯彻 | 第45页 |
4.2 儿童群体的特殊性使工作难度增加 | 第45-46页 |
4.3 时间有限、影响范围有限 | 第46-47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47-51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7-49页 |
5.1.1 构建“家庭——学校——社区”联动网络 | 第47-48页 |
5.1.2 多维度需求评估与救助 | 第48-49页 |
5.2 研究反思 | 第49-51页 |
5.2.1 优势视角理论与看护四边形理论之间的契合度不够 | 第49页 |
5.2.2 社会工作者要明确分清工作边界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录 | 第53-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