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4页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第15-22页 |
1.1.1 我国面向未来 5G移动网络需求 | 第16-18页 |
1.1.2 面向 5G潜在关键技术 | 第18-21页 |
1.1.3 绿色通信技术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2 主要工作与贡献 | 第22页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2-23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章 SMALL CELL技术与异构网络能效模型 | 第24-33页 |
2.1 异构网络中各类小站概述 | 第24-29页 |
2.1.1 Repeater技术 | 第24-25页 |
2.1.2 Relay技术 | 第25-26页 |
2.1.3 Femtocell技术 | 第26-27页 |
2.1.4 Pico技术 | 第27-29页 |
2.2 异构网络能效模型 | 第29-32页 |
2.2.1 网络能效模型 | 第29-30页 |
2.2.2 异构网络容量模型 | 第30页 |
2.2.3 基站能耗模型 | 第30-3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高能效小站密集化部署方案研究 | 第33-52页 |
3.1 高能效Pico部署目标函数 | 第34-36页 |
3.2 仿真参数设置 | 第36-40页 |
3.2.1 天线模型 | 第36-37页 |
3.2.2 路径损耗模型 | 第37-38页 |
3.2.3 用户SINR计算 | 第38页 |
3.2.4 能效统计方法 | 第38-39页 |
3.2.5 仿真部署方法 | 第39-40页 |
3.3 宏微协同部署单小站场景能效研究 | 第40-41页 |
3.4 宏微协同部署两Pico场景能效研究 | 第41-47页 |
3.4.1 两Pico参考部署能效研究 | 第42-43页 |
3.4.2 其他小区宏微干扰对目标小区能效影响 | 第43-45页 |
3.4.3 其他扇区宏微干扰对目标扇区能效影响 | 第45-47页 |
3.5 宏微协同部署三小站场景能效研究 | 第47-51页 |
3.5.1 宏微协同部署三小站能效研究 | 第47-48页 |
3.5.2 宏微协同部署热点场景能效研究 | 第48-51页 |
3.6 高能效Pico密集化部署方案 | 第5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高能效网络拓扑控制机制研究 | 第52-63页 |
4.1 Small-cell休眠/唤醒操作 | 第52-55页 |
4.1.1 半静态休眠/唤醒方案性能增益评估 | 第53-54页 |
4.1.2 理想动态休眠/唤醒方案性能增益评估 | 第54-55页 |
4.2 高能效网络拓扑控制机制设计原理 | 第55-60页 |
4.2.1 小站组休眠/唤醒判别算法 | 第57-59页 |
4.2.2 高能效Small Cell休眠/唤醒判别过程 | 第59-60页 |
4.3 高能效网络拓扑控制机制能效仿真 | 第60-62页 |
4.3.1 仿真设置 | 第60-61页 |
4.3.2 仿真结果 | 第61-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下一代移动蜂窝网络高能效网络编码方案研究 | 第63-76页 |
5.1 移动网络S-GW以及用户终端网络编码应用方案 | 第64-68页 |
5.1.1 S-GW网络编码应用方案 | 第64-65页 |
5.1.2 智能用户设备间网络编码方案 | 第65-68页 |
5.2 高能效Small Cell网络编码 | 第68-75页 |
5.2.1 业务型Small Cell网络编码方案 | 第68-71页 |
5.2.2 业务型Small Cell网络编码方案仿真 | 第71-7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仿真平台建设 | 第76-82页 |
6.1 仿真平台介绍 | 第76页 |
6.2 仿真运行环境配置 | 第76-77页 |
6.3 仿真平台操作界面(GUI) | 第77-81页 |
6.3.1 界面外观 | 第78-81页 |
6.3.2 仿真参数传递及结果保存 | 第8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82-84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82页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第88-89页 |
学位论文评审后修改说明表 | 第89-92页 |
学位论文答辩后勘误修订说明表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