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雾霾与非雾霾期北京市北部城区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缩写和符号清单第12-13页
1 引言第13-15页
2 文献综述第15-34页
    2.1 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水平的研究现状第15-20页
        2.1.1 雾霾和颗粒物的概念第15-17页
        2.1.2 城市空气颗粒物的来源研究现状第17-18页
        2.1.3 国内外城市空气颗粒物的污染现状第18-20页
    2.2 大气颗粒物的采集与表征技术第20-22页
        2.2.1 颗粒物的采样与监测方法第20-21页
        2.2.2 空气颗粒物浓度与组分的检测方法第21-22页
    2.3 城市空气颗粒物的组分及化学性质第22-24页
        2.3.1 颗粒物的重金属组分第22-23页
        2.3.2 颗粒物的多环芳烃组分第23-24页
    2.4 大气颗粒物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第24-28页
        2.4.1 大气颗粒物对城市环境和气候的影响第24-26页
        2.4.2 大气颗粒物污染与城市气象因素第26-28页
    2.5 大气颗粒物形貌与分子特征第28-31页
        2.5.1 单颗粒气溶胶的性质及检测技术第28-29页
        2.5.2 城市单颗粒气溶胶的研究进展第29-31页
    2.6 大气颗粒物对城市环境和人群的危害第31-34页
        2.6.1 大气颗粒物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第31-32页
        2.6.2 颗粒物成分对环境和健康的效应第32-34页
3 研究目的与内容第34-37页
    3.1 研究目的第34页
    3.2 研究内容第34-35页
    3.3 技术路线第35-37页
4 全年采样下北京市北部城区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第37-56页
    4.1 采样区域、设备和方法第37-41页
        4.1.1 研究区域概况第37-38页
        4.1.2 采样设备与方法第38-40页
        4.1.3 样品的预处理第40-41页
    4.2 全年连续采样下颗粒物的污染特征第41-48页
        4.2.1 全年采样下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变化第41-43页
        4.2.2 PM_(2.5)和PM_(10)的月浓度变化特征第43-45页
        4.2.3 颗粒物污染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第45-48页
    4.3 雾霾与非雾霾期颗粒物污染特征第48-51页
    4.4 雾霾与非雾霾期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关系第51-54页
        4.4.1 北部城区全年PM_(2.5)与PM_(10)的关系第51-52页
        4.4.2 红色雾霾预警阶段PM_(2.5)的富集特征第52-54页
    4.5 小结第54-56页
5 雾霾与非雾霾期气象因素与颗粒物关系的研究第56-70页
    5.1 采样期气象资料来源第56-57页
    5.2 相对湿度与颗粒物污染的关系第57-63页
        5.2.1 全年采样期相对湿度对细颗粒物的富集作用第57-59页
        5.2.2 雾霾期相对湿度与颗粒物污染的关系第59-61页
        5.2.3 非雾霾期相对湿度与颗粒物污染的关系第61-63页
    5.3 温度与颗粒物污染的关系第63-66页
    5.4 降水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去除作用第66-68页
    5.5 小结第68-70页
6 雾霾与非雾霾期的单颗粒及来源研究第70-86页
    6.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70-71页
    6.2 北部城区雾霾期的单颗粒分析第71-79页
        6.2.1 雾霾期单颗粒物形貌特征第71-72页
        6.2.2 飞灰颗粒第72-74页
        6.2.3 烟尘聚集体第74-75页
        6.2.4 硫酸盐矿物颗粒第75-76页
        6.2.5 硅酸盐矿物颗粒第76-78页
        6.2.6 金属颗粒第78-79页
    6.3 非雾霾期的单颗粒分析第79-80页
    6.4 矿物颗粒的元素组成和硫化特征第80-84页
    6.5 雾霾与非雾霾期单颗粒物来源特征对比第84页
    6.6 小结第84-86页
7 颗粒物中重金属和多环芳烃污染特征第86-111页
    7.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86-89页
        7.1.1 实验材料第86-87页
        7.1.2 重金属的检测方法第87-88页
        7.1.3 多环芳烃的检测方法第88-89页
    7.2 雾霾与非雾霾期PM_(2.5)和PM_(10)中重金属污染对比第89-93页
    7.3 雾霾与非雾霾期PM_(2.5)和PM_(10)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第93-107页
        7.3.1 雾霾与非雾霾期PM_(2.5)中多环芳烃及同系物组分第93-98页
        7.3.2 雾霾与非雾霾期PM_(10)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第98-100页
        7.3.3 雾霾期PM_(2.5)中多环芳烃潜在来源探讨第100-106页
        7.3.4 颗粒物中的不同类型多环芳烃的相互作用第106-107页
    7.4 颗粒物中的多环芳烃与重金属的相互作用第107-110页
    7.5 小结第110-111页
8 全年采样下PM_(2.5)中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的呼吸暴露风险第111-125页
    8.1 评价指标与方法第111-113页
    8.2 北京市北部城区PM_(2.5)中重金属的呼吸暴露风险第113-117页
        8.2.1 雾霾与非雾霾期致癌重金属的呼吸暴露风险第113-117页
        8.2.2 雾霾与非雾霾期非致癌重金属的呼吸暴露风险第117页
    8.3 多环芳烃组分的对暴露人群的呼吸暴露风险第117-123页
        8.3.1 雾霾期PM_(2.5)中多环芳烃的等效毒性第117-119页
        8.3.2 雾霾期PM_(2.5)中致癌多环芳烃的呼吸暴露风险第119-120页
        8.3.3 雾霾期PM_(2.5)中非致癌多环芳烃的呼吸暴露风险第120-121页
        8.3.4 非雾霾期PM_(2.5)中多环芳烃的呼吸暴露风险第121-123页
    8.4 小结第123-125页
9 结论与展望第125-128页
    9.1 结论第125-126页
    9.2 创新点第126-127页
    9.3 问题讨论及展望第127-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51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第151-155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力空化强化ClO2破解甲基橙和苯并[a]芘机理研究
下一篇:沸石同步脱氮除磷功能调控及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