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贵重金属论文--金论文

冀东典型金矿床构造岩浆作用及流体成矿过程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引言第12-25页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第12-13页
    1.2 金矿床的研究进展第13-20页
        1.2.1 金矿的分类第13-15页
        1.2.2 金矿成矿作用及流体动力学第15-17页
        1.2.3 构造控矿作用研究第17-19页
        1.2.4 成矿机制与矿床模型第19-20页
    1.3 冀东地区金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20-21页
    1.4 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第21-22页
    1.5 完成的工作量第22-23页
    1.6 论文的创新点及主要成果第23-25页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第25-34页
    2.1 地层第25-27页
        2.1.1 迁西群第25-26页
        2.1.2 遵化群第26-27页
    2.2 构造第27-30页
        2.2.1 基底构造特征第27-28页
        2.2.2 断裂第28-29页
        2.2.3 马兰峪背斜第29-30页
    2.3 岩浆活动第30-32页
        2.3.1 太古代变质岩浆岩第31页
        2.3.2 印支期花岗岩第31-32页
        2.3.3 燕山期花岗岩第32页
    2.4 冀东前寒武纪地层的含金第32-34页
第3章 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第34-42页
    3.1 金厂峪金矿床第34-37页
    3.2 华尖金矿床第37-39页
    3.3 峪耳崖金矿床第39-42页
第4章 典型矿床控矿构造特征第42-64页
    4.1 控岩控矿构造背景第42-43页
    4.2 金厂峪金矿的控矿构造特征第43-53页
        4.2.1 褶皱控矿第44-48页
        4.2.2 挤压片理化带控矿第48-50页
        4.2.3 糜棱岩第50-53页
    4.3 华尖金矿的控矿构造特征第53-58页
        4.3.1 褶皱构造第54-55页
        4.3.2 断裂构造控矿第55-58页
    4.4 峪耳崖金矿控岩控矿构造第58-62页
        4.4.1 控岩构造特征第59-60页
        4.4.2 控矿构造特征第60-62页
    4.5 成矿结构面控矿第62-64页
第5章 中生代花岗岩特征与成因第64-95页
    5.1 花岗岩岩石矿物学特征第65-70页
        5.1.1 青山口岩体第65-66页
        5.1.2 牛心山岩体第66-67页
        5.1.3 峪耳崖岩体第67-68页
        5.1.4 都山岩体第68-70页
    5.2 同位素年代学第70-79页
        5.2.1 研究方法第70-71页
        5.2.2 青山口岩体锆石LA-ICP 定年第71-74页
        5.2.3 牛心山岩体锆石LA-ICP 定年第74-79页
    5.3 主量元素化学特征第79-82页
    5.4 微量元素特征第82-84页
    5.5 稀土元素特征第84-88页
    5.6 花岗岩形成的构造背景及成因第88-95页
        5.6.1 花岗岩成岩构造背景第88-92页
        5.6.2 花岗岩物质来源和成因第92-95页
第6章 流体成矿过程——金厂峪金矿为例第95-115页
    6.1 流体成矿过程中的矿物与蚀变第97-106页
        6.1.1 矿物特征及其形成环境第97-102页
        6.1.2 流体成矿阶段第102-104页
        6.1.3 围岩蚀变第104-106页
    6.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第106-107页
    6.3 流体包裹体研究第107-112页
        6.3.1 流体包裹体类型第108-109页
        6.3.2 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第109-110页
        6.3.3 流体包裹体的成分第110-112页
        6.3.4 成矿压力及深度第112页
    6.4 成矿流体来源第112-115页
第7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第115-134页
    7.1 成矿年代第116-118页
    7.2 成矿物质来源第118-123页
        7.2.1 硫同位素组成第118-120页
        7.2.2 铅同位素组成第120-123页
    7.3 成矿地质体第123-126页
        7.3.1 峪耳崖金矿成矿地质体第123-124页
        7.3.2 华尖金矿成矿地质体第124-125页
        7.3.3 金厂峪金矿成矿地质体第125-126页
    7.4 成矿机制讨论第126-129页
    7.5 成矿演化模型第129-134页
        7.5.1 金厂峪金矿第129-132页
        7.5.2 华尖金矿第132页
        7.5.3 峪耳崖金矿第132-134页
第8章 区域构造岩浆演化与金成矿作用第134-145页
    8.1 构造岩浆演化过程第134-138页
        8.1.1 前中生代地壳演化第134-135页
        8.1.2 印支期岩浆活动及构造特征第135-137页
        8.1.3 燕山期岩浆活动及构造特征第137-138页
    8.2 碱性花岗岩与成矿的关系第138-141页
    8.3 构造体制转换与金矿成矿作用第141-142页
    8.4 找矿方向第142-145页
第9章 结论第145-147页
致谢第147-149页
参考文献第149-159页
个人简介第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门峡及邻区公元前5000-2000年环境变化与人类响应研究
下一篇:二连盆地额仁淖尔—巴彦乌拉地区砂岩型铀成矿水文地质条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