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2-29页 |
1.1 水蛭药材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1.1 水蛭品种 | 第12-13页 |
1.1.2 水蛭化学成分的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1.2 凝血、抗凝及血栓机理 | 第15-19页 |
1.2.1 凝血、抗凝与纤溶系统 | 第15-17页 |
1.2.2 心血管疾病的形成及治疗 | 第17-19页 |
1.3 水蛭抗凝机理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1.3.1 水蛭素类抗凝物质的结构研究 | 第20-21页 |
1.3.2 水蛭素类抗凝物质的机理研究 | 第21-23页 |
1.4 水蛭抗凝物质的评价指标 | 第23-25页 |
1.4.1 凝血酶滴定法 | 第23页 |
1.4.2 生物底色法(Chromogenic Substrate Assay,CSA) | 第23-24页 |
1.4.3 BAEE法 | 第24页 |
1.4.4 光散射法 | 第24页 |
1.4.5 纤维蛋白原平板测定法 | 第24页 |
1.4.6 凝血酶时间测定法 | 第24页 |
1.4.7 ECT法 | 第24-25页 |
1.4.8 RP-HPLC | 第25页 |
1.5 水蛭有效抗凝物质的分离纯化进展 | 第25-27页 |
1.5.1 蛋白多肽的纯化技术 | 第25-26页 |
1.5.2 水蛭有效抗凝物质的分离纯化进展 | 第26-27页 |
1.6 课题研究意义 | 第27-28页 |
1.7 研究设计思路 | 第28-29页 |
第二章 菲牛蛭抗凝活性物质的粗提工艺 | 第29-45页 |
2.1 仪器与材料 | 第29-30页 |
2.1.1 仪器 | 第29-30页 |
2.1.2 材料与试剂 | 第30页 |
2.2 方法与结果 | 第30-42页 |
2.2.1 预处理 | 第30-32页 |
2.2.2 菲牛蛭体内抗凝活性物质的稳定性考察 | 第32-34页 |
2.2.3 醇沉工艺研究 | 第34-36页 |
2.2.4 活性粗提物的提取工艺研究 | 第36-39页 |
2.2.5 菲牛蛭冷冻鲜体的粗提工艺的重复性考察 | 第39-40页 |
2.2.6 聚丙烯凝胶电泳分析 | 第40-42页 |
2.3 讨论 | 第42-43页 |
2.3.1 匀浆缓冲液的选择 | 第42页 |
2.3.2 沉淀方法的选择 | 第42页 |
2.3.3 醇沉工艺的影响因素 | 第42页 |
2.3.4 凝血酶滴定法的影响因素 | 第42-43页 |
2.3.5 PAGE | 第43页 |
2.3.6 纯化 | 第43页 |
2.4 小结 | 第43-45页 |
第三章 菲牛蛭抗凝活性物质的中间纯化工艺 | 第45-59页 |
3.1 仪器与材料 | 第45-47页 |
3.1.1 仪器 | 第45-46页 |
3.1.2 材料与试剂 | 第46-47页 |
3.2 方法与结果 | 第47-57页 |
3.2.1 静态试验 | 第47-48页 |
3.2.2 动态试验 | 第48-52页 |
3.2.3 聚丙烯电泳凝胶电泳分析 | 第52-53页 |
3.2.4 浓缩、除盐及保存 | 第53-54页 |
3.2.5 菲牛蛭抗凝组分的比活计算 | 第54-56页 |
3.2.6 离子柱纯化工艺的重复性考察 | 第56-57页 |
3.3 讨论 | 第57-58页 |
3.3.1 平衡缓冲液的pH值 | 第57页 |
3.3.2 洗脱剂 | 第57-58页 |
3.3.3 除盐与浓缩 | 第58页 |
3.3.4 层析柱的再生 | 第58页 |
3.4 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菲牛蛭抗凝活性物质的精制纯化 | 第59-73页 |
4.1 仪器与材料 | 第59-61页 |
4.1.1 仪器 | 第59-60页 |
4.1.2 材料与试剂 | 第60-61页 |
4.2 方法与结果 | 第61-70页 |
4.2.1 RPC分离条件的建立 | 第61-63页 |
4.2.2 浓缩和保存 | 第63页 |
4.2.3 纯度分析 | 第63-64页 |
4.2.4 菲牛蛭抗凝活性多肽的比活计算 | 第64-66页 |
4.2.5 反相柱纯化工艺的重复性考察 | 第66-67页 |
4.2.6 菲牛蛭抗凝活性多肽分子量测定 | 第67-70页 |
4.3 讨论 | 第70-72页 |
4.3.1 有机修饰剂 | 第70页 |
4.3.2 三氟乙酸 | 第70页 |
4.3.3 去除乙醇 | 第70页 |
4.3.4 浓缩方法 | 第70页 |
4.3.5 抗凝活性物质 | 第70-71页 |
4.3.6 SDS-PAGE与Native-PAGE区别 | 第71页 |
4.3.7 小分子多肽凝胶电泳——Tricine-SDS-PAGE | 第71页 |
4.3.8 纯化 | 第71-72页 |
4.4 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质谱鉴定 | 第73-77页 |
5.1 仪器与材料 | 第73-74页 |
5.2 方法与结果 | 第74-76页 |
5.2.1 样品处理 | 第74页 |
5.2.2 样品酶解 | 第74页 |
5.2.3 数据库的建立 | 第74页 |
5.2.4 MALDI-TOF-MS鉴定 | 第74-75页 |
5.2.5 结果 | 第75-76页 |
5.3 讨论 | 第76页 |
5.3.1 Fa: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 | 第76页 |
5.3.2 Fd: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 第76页 |
5.3.3 Fb和Fc | 第76页 |
5.4 小结 | 第76-77页 |
结语 | 第77-79页 |
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77页 |
2. 后续研究工作 | 第77页 |
3. 创新点 | 第77页 |
4. 讨论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8页 |
附录一 | 第88-95页 |
1. 英文缩写 | 第88页 |
2. 菲牛蛭数据库 | 第88-93页 |
3. MALDI-TOF-MS/MS谱图 | 第93-95页 |
附录二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