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缩略词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4页 |
1 葡萄转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1 提高葡萄的抗性 | 第12-13页 |
1.2 改良葡萄的生长特性 | 第13-14页 |
1.3 改良葡萄果实的品质 | 第14页 |
2 外源基因转导的方法及各种方法的比较 | 第14-20页 |
2.1 外源基因转导的方法 | 第14-20页 |
2.2 各种转导方法的比较 | 第20页 |
3 影响农杆菌介导葡萄遗传转化的主要因素 | 第20-24页 |
3.1 高效的再生体系 | 第20-22页 |
3.2 外植体的基因型 | 第22页 |
3.3 侵染浓度和侵染时间 | 第22页 |
3.4 共培养时间 | 第22页 |
3.5 共培养方式 | 第22页 |
3.6 头孢霉素(Cef)或羧苄青霉素(Cb)浓度 | 第22-23页 |
3.7 卡那霉素(Kan)浓度 | 第23页 |
3.8 预培养时间 | 第23页 |
3.9 乙酰丁香酮(AS)的浓度 | 第23-24页 |
4 影响花粉管介导遗传转化的主要因素 | 第24页 |
5 nptⅡ基因及其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6 应用基因工程存在的问题 | 第25页 |
6.1 共培养及共培养后受体材料的坏死 | 第25页 |
6.2 转基因植株的筛选 | 第25页 |
6.3 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 第25页 |
7 展望 | 第25-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4页 |
第二章 ‘魏可’葡萄器官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34-46页 |
摘要 | 第3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4-36页 |
1.1 材料 | 第34-35页 |
1.2 方法 | 第35-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1页 |
2.1 培养基不同激素配比对‘魏可’葡萄叶片再生的影响 | 第36-37页 |
2.2 不同外植体对‘魏可’葡萄再生的影响 | 第37-41页 |
2.3 不同暗培养时间对‘魏可’葡萄叶片再生的影响 | 第41页 |
3 讨论 | 第4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第三章 根癌农杆菌介导‘魏可’葡萄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46-56页 |
摘要 | 第4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50页 |
1.1 材料 | 第46-48页 |
1.2 方法 | 第48-5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3页 |
2.1 适宜的农杆菌侵染时间的确定 | 第50-51页 |
2.2 适宜的共培养时间的确定 | 第51页 |
2.3 适宜的Kan浓度的确定 | 第51-52页 |
2.4 适宜的Cb浓度的确定 | 第52-53页 |
2.5 抗性苗的移植 | 第53页 |
3 讨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
第四章 农杆菌介导nptⅡ基因转化‘魏可’葡萄转基因植株的获得与检测 | 第56-68页 |
摘要 | 第5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6-61页 |
1.1 材料 | 第56-57页 |
1.2 方法 | 第57-6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1-64页 |
2.1 转nptⅡ基因‘魏可’葡萄抗性株系的获得 | 第61页 |
2.2 PCR检测 | 第61-62页 |
2.3 PCR产物测序结果 | 第62页 |
2.4 RT-PCR检测 | 第62-63页 |
2.5 Kan浓度梯度对比实验 | 第63-64页 |
2.6 抗性植株叶片离体再生 | 第64页 |
3 讨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第五章 花粉管通道法介导nptⅡ基因转化‘魏可’葡萄的研究 | 第68-74页 |
摘要 | 第68-6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9-70页 |
1.1 材料 | 第69页 |
1.2 方法 | 第69-7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0-72页 |
2.1 转化后单株的获得 | 第70页 |
2.2 PCR检测 | 第70-71页 |
2.3 RT-PCR检测 | 第71页 |
2.4 转基因植株离体叶片Kan敏感对比观察 | 第71-72页 |
3 讨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4页 |
全文结论 | 第74-76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76-78页 |
附录 | 第78-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