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9-1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4 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2 农民工养老保险建设历程 | 第13-15页 |
2.1 潜伏期 | 第13-14页 |
2.2 孕育期 | 第14-15页 |
2.3 整合期 | 第15页 |
3 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实践与评述 | 第15-26页 |
3.1 "孕育期"的制度比较 | 第15-23页 |
3.1.1 养老保险待遇 | 第16-18页 |
3.1.2 制度的可持续性 | 第18-20页 |
3.1.3 制度的适应性 | 第20-22页 |
3.1.4 制度比较结果总结 | 第22-23页 |
3.2 "整合期"的制度变化分析 | 第23-26页 |
3.2.1 提高缴费总额 | 第24-25页 |
3.2.2 增加统筹账户资金额度 | 第25页 |
3.2.3 按月支付保险待遇 | 第25-26页 |
4 农民工养老保险建设制度环境 | 第26-31页 |
4.1 农民工生活预期模型 | 第26-27页 |
4.2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建设状况 | 第27-29页 |
4.3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状况 | 第29-30页 |
4.4 "新农保"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比较 | 第30-31页 |
5 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定位 | 第31-44页 |
5.1 因素动态分析 | 第31-35页 |
5.1.1 宏观趋向 | 第32-33页 |
5.1.2 中观态势 | 第33-34页 |
5.1.3 微观局面 | 第34-35页 |
5.2 保险模式选择 | 第35-38页 |
5.2.1 制度独立的敝处 | 第35-36页 |
5.2.2 "大账户、小统筹"模式的界定 | 第36-38页 |
5.3 不利因素改进步骤 | 第38-40页 |
5.3.1 因势利导、循序渐进 | 第39-40页 |
5.3.2 立即进行、见利见效 | 第40页 |
5.3.3 起于当下、着眼未来 | 第40页 |
5.4 制度建设理念 | 第40-41页 |
5.4.1 与城镇职工、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协调发展 | 第40页 |
5.4.2 尊重农民工群体的客观情况 | 第40-41页 |
5.4.3 分步骤完成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 第41页 |
5.5 制度建设目标 | 第41-42页 |
5.5.1 城镇"转"的动 | 第41-42页 |
5.5.2 农村"接"的起 | 第42页 |
5.6 基金收支管理 | 第42-44页 |
5.6.1 缴费对象 | 第42-43页 |
5.6.2 缴费方式、基数和比例 | 第43页 |
5.6.3 待遇计发标准 | 第43页 |
5.6.4 待遇领取地归属 | 第43-44页 |
6 结论 | 第44-46页 |
7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8 后记 | 第49-50页 |
9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