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7页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1.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 主要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岩土材料本构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17-33页 |
2.1 弹性和弹塑性模型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2.1.1 岩土材料的弹性模型 | 第17-18页 |
2.1.2 岩土材料的弹塑性模型 | 第18-23页 |
2.2 考虑剪胀效应的砂土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 第23-31页 |
2.3 研究现状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状态参量的概念和砂土剪胀性趋势的判别 | 第33-45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剪胀方程的基本表达式和状态参数 | 第33-36页 |
3.3 相变状态特性 | 第36-39页 |
3.4 状态参量的表达式和相变线方程 | 第39-42页 |
3.4.1 状态参量的表达式及其讨论 | 第39-41页 |
3.4.2 相变线和临界状态线方程 | 第41-42页 |
3.5 一种状态相关的剪胀方程表达式及其讨论 | 第42-43页 |
3.6 结论 | 第43-45页 |
第4章 一种基于状态参量的砂土剪胀性本构模型 | 第45-69页 |
4.1 引言 | 第45-46页 |
4.2 剪胀性的微观解释 | 第46-49页 |
4.3 d和η间唯一性关系的有关问题的讨论 | 第49-56页 |
4.3.1 基于临界状态的状态相关型剪胀比一般表达式 | 第51-52页 |
4.3.2 基于相变状态的状态相关型剪胀比一般表达式 | 第52-56页 |
4.4 本文模型所依赖的状态参量、剪胀比方程和模型参数 | 第56-61页 |
4.5 p-q平面砂的本构模型 | 第61-67页 |
4.5.1 弹塑性矩阵 | 第61-62页 |
4.5.2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62-66页 |
4.5.3 模型验证 | 第66-67页 |
4.6 结论 | 第67-69页 |
第5章 本构模型的试验验证与分析 | 第69-113页 |
5.1 三轴试验简介 | 第69-72页 |
5.1.1 试验用三轴仪 | 第69-72页 |
5.1.2 附属设备 | 第72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72页 |
5.3 试验设计 | 第72-73页 |
5.4 试验过程 | 第73-78页 |
5.4.1 试样制备 | 第73-75页 |
5.4.2 试样的安装 | 第75-76页 |
5.4.3 仪器检查与启动 | 第76-77页 |
5.4.4 反压饱和 | 第77页 |
5.4.5 试样固结 | 第77页 |
5.4.6 加载剪切 | 第77-78页 |
5.5 试验结果及处理 | 第78-112页 |
5.5.1 试验结果 | 第78-97页 |
5.5.2 试验的结果处理——几组试验曲线比较 | 第97-104页 |
5.5.3 模型预测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104-112页 |
5.6 结论 | 第112-11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7页 |
6.1 结论 | 第113-114页 |
6.2 今后工作展望 | 第114-117页 |
附录 | 第117-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6页 |
作者简历 | 第126-12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