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调解”的反思--以法院调解为视角
致谢 | 第4-5页 |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次 | 第7-9页 |
1 引言 | 第9-10页 |
2 调解与“大调解”的历史沿革、兴起与理论 | 第10-16页 |
2.1 调解的历史沿革 | 第10-12页 |
2.2 “大调解”的兴起 | 第12-14页 |
2.3 “大调解”的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2.3.1 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 | 第15页 |
2.3.2 中国式能动司法 | 第15-16页 |
3 “大调解”的类型与特征解析 | 第16-22页 |
3.1 “大调解”的类型 | 第16页 |
3.2 “大调解”的特征 | 第16-22页 |
3.2.1 “背靠背”的手法 | 第16-18页 |
3.2.2 调解中缺少法言法语 | 第18-19页 |
3.2.3 以调代判 | 第19-20页 |
3.2.4 “马锡武审判方式”重现 | 第20-22页 |
4 “大调解”的反思 | 第22-28页 |
4.1 对程序正义形成冲击 | 第22-24页 |
4.2 限制了公民诉权的行使 | 第24-26页 |
4.3 殃及司法体制与司法秩序 | 第26-28页 |
4.3.1 “大调解“中法院的处境 | 第26页 |
4.3.2 经过利弊衡量后的法官行为选择 | 第26-28页 |
5 “大调解”的限度 | 第28-32页 |
5.1 防止政治因素对司法工作的过度侵入 | 第28-29页 |
5.2 保持司法理念的“中立” | 第29-30页 |
5.3 因地、因案适用调解手段 | 第30-32页 |
结语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7页 |
作者简历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