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不作为犯罪的概述 | 第11-15页 |
1.1 刑法中不作为犯罪的概念及特征 | 第11-13页 |
1.1.1 不作为犯罪的概念 | 第11-12页 |
1.1.2 不作为犯罪的基本特点 | 第12-13页 |
1.2 不作为犯罪的分类 | 第13-15页 |
2 不作为犯罪的行为性 | 第15-25页 |
2.1 不作为的行为性与行为理论 | 第15-18页 |
2.1.1 自然行为论与不作为 | 第15-16页 |
2.1.2 目的行为论与不作为 | 第16页 |
2.1.3 社会行为论与不作为 | 第16-17页 |
2.1.4 人格行为论与不作为 | 第17-18页 |
2.2 不作为犯罪的行为性分析 | 第18-20页 |
2.3 不作为犯与作为犯比较 | 第20-25页 |
2.3.1 犯罪主体保证人地位的确立 | 第20-22页 |
2.3.2 不作为犯罪主观形式 | 第22-23页 |
2.3.3 不作为犯罪的刑事责任与处罚 | 第23-25页 |
3 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 | 第25-35页 |
3.1 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来源 | 第25-30页 |
3.1.1 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 第25-26页 |
3.1.2 行为人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 | 第26-27页 |
3.1.3 行为人先行行为产生的义务 | 第27-29页 |
3.1.4 行为人实施的法律行为(合同行为、自愿承担行为)引起的义务 | 第29-30页 |
3.2 道德义务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的探讨 | 第30-35页 |
3.2.1 作为义务 | 第30-31页 |
3.2.2 道德义务与作为义务 | 第31-32页 |
3.2.3 道德义务法定化 | 第32-33页 |
3.2.4 “见危不助罪”的设立 | 第33-35页 |
4 刑法的司法实践及其完善 | 第35-44页 |
4.1 司法实践中的分析 | 第35-39页 |
4.2 刑法理论的修订 | 第39-40页 |
4.3 刑法的立法完善 | 第40-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