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3-7页 |
中文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54页 |
1.1 介孔材料的简介 | 第14页 |
1.2 介孔材料的合成方法及形成机理 | 第14-17页 |
1.3 介孔材料的控制合成 | 第17-20页 |
1.4 非商业化嵌段共聚物合成介孔材料 | 第20-37页 |
1.4.1 新型两亲性嵌段共聚物模板剂的自组装及其合成方法 | 第20-22页 |
1.4.2 大孔径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合成 | 第22-28页 |
1.4.3 介孔金属氧化物 | 第28-32页 |
1.4.4 介孔碳 | 第32-36页 |
1.4.5 介孔金属 | 第36-37页 |
1.5 介孔材料的应用 | 第37-40页 |
1.5.1 催化 | 第37-39页 |
1.5.2 吸附与分离 | 第39页 |
1.5.3 电化学能量转化与存储 | 第39-40页 |
1.6 论文的选题和解决思路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54页 |
第二章 溶剂挥发诱导聚集组装法合成新型开放孔道的大孔径有序介孔二氧化硅材料 | 第54-75页 |
2.1 引言 | 第54-5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5-57页 |
2.2.1 嵌段共聚物PEO-b-PMMA的合成 | 第55-56页 |
2.2.2 有序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 | 第56页 |
2.2.3 介孔二氧化硅孔道中负载金纳米粒子 | 第56-57页 |
2.2.4 催化还原4-硝基苯酚 | 第57页 |
2.2.5 测量与表征 | 第5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7-71页 |
2.3.1 PEO-b-PMMA的表征 | 第58-60页 |
2.3.2 采用EO_(125)-b-MMA_(174)为模板剂合成有序介孔二氧化硅 | 第60-64页 |
2.3.3 采用EO_(44)-b-MMA_(103)为模板剂合成有序介孔二氧化硅 | 第64-65页 |
2.3.4 EIAA过程中有序结构形成机理的讨论 | 第65-68页 |
2.3.5 对硝基苯酚的还原 | 第68-7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第三章 聚环氧乙烷-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模板剂导向合成硅基介孔材料和空心纳米材料 | 第75-94页 |
3.1 引言 | 第75-7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6-78页 |
3.2.1 材料 | 第76页 |
3.2.2 EISA的方法合成有序介孔二氧化硅 | 第76-77页 |
3.2.3 EIAA的方法合成介孔二氧化硅及空心纳米结构 | 第77页 |
3.2.4 表征方法 | 第77-7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8-90页 |
3.3.1 EISA法合成有序介孔二氧化硅 | 第78-81页 |
3.3.2 采用EIAA的方法合成介孔二氧化硅 | 第81-85页 |
3.3.3 讨论 | 第85-9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第四章 非离子型嵌段共聚物和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共模板合成双介孔二氧化硅材料 | 第94-109页 |
4.1 引言 | 第94-9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5-97页 |
4.2.1 双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合成 | 第95-96页 |
4.2.2 金负载的双介孔二氧化硅材料(Au/ODMS-C_(16)-550)的合成 | 第96页 |
4.2.3 催化苯乙烯的环氧化 | 第96页 |
4.2.4 测试与表征 | 第96-9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7-106页 |
4.3.1 双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与表征 | 第97-100页 |
4.3.2 双介孔二氧化硅的形成机理讨论 | 第100-103页 |
4.3.3 金纳米粒子负载的双介孔二氧化硅用于催化苯乙烯环氧化 | 第103-10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9页 |
第五章 聚环氧乙烷-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模板剂导向合成结构和孔径可调的大孔径有序介孔碳材料 | 第109-121页 |
5.1 前言 | 第109-110页 |
5.2 实验与表征 | 第110-111页 |
5.2.1 PEO-b-PMMA的合成 | 第110页 |
5.2.2 介孔碳材料的合成 | 第110-111页 |
5.2.3 表征 | 第11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11-118页 |
5.3.1 二维六方介观结构的介孔碳 | 第111-114页 |
5.3.2 面心立方介观结构的介孔碳 | 第114-116页 |
5.3.3 孔径控制 | 第116-11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1页 |
第六章 高氮含量有序介孔碳材料的控制合成及其在二氧化碳捕获和超级电容器方面的应用研究 | 第121-137页 |
6.1 前言 | 第121-122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22-124页 |
6.2.1. 氮掺杂的介孔碳材料的合成 | 第122-123页 |
6.2.2 表征 | 第123-124页 |
6.2.3 电化学测试 | 第124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24-133页 |
6.3.1 二维六方结构的氮掺杂的介孔碳 | 第124-127页 |
6.3.2. 体心立方结构的氮掺杂的介孔碳 | 第127-128页 |
6.3.3 氮掺杂的介孔碳的骨架组成 | 第128-129页 |
6.3.4 形成机理 | 第129-131页 |
6.3.5 CO_2捕获 | 第131-132页 |
6.3.6 氮掺杂的介孔碳作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 | 第132-13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37页 |
第七章 含偶氮苯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作为一种光诱导的可回收模板剂合成有序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球 | 第137-151页 |
7.1 前言 | 第137-139页 |
7.2 实验部分 | 第139-141页 |
7.2.1 含间隔基的偶氮苯季铵盐的合成 | 第139-140页 |
7.2.2 复合材料的合成 | 第140-141页 |
7.2.3 模板剂萃取 | 第141页 |
7.2.4 表征 | 第141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41-148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1页 |
第八章 全文总结 | 第151-153页 |
附录Ⅰ 论文中所涉及到的缩写说明 | 第153-154页 |
附录Ⅱ | 第154-158页 |
作者简历 | 第154页 |
硕博连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54-158页 |
致谢 | 第158-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