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1.2 多物理场耦合概述 | 第12-13页 |
1.1.3 密相气力输送概述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6-18页 |
第2章 密相气力输送的数值研究 | 第18-28页 |
2.1 密相气力输送相间耦合问题 | 第18页 |
2.2 密相气力输送的数学模型 | 第18-23页 |
2.3 密相气力输送的数值求解 | 第23-26页 |
2.3.1 网格划分 | 第23-24页 |
2.3.2 进出口边界条件 | 第24-25页 |
2.3.3 用户自定义模式(UDFs) | 第25页 |
2.3.4 模型的数值求解方法 | 第25-26页 |
2.4 密相气力输送数值模拟操作流程 | 第26-28页 |
第3章 水平管密相气力输送过程研究 | 第28-46页 |
3.1 水平管密相气力输送过程全貌 | 第28-31页 |
3.1.1 气固两相浓度分布 | 第29-30页 |
3.1.2 气固两相速度分布 | 第30-31页 |
3.2 水平管密相气力输送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31-43页 |
3.2.1 输送气速对密相气力输送过程的影响 | 第31-33页 |
3.2.2 输送固相体积分数对密相气力输送过程的影响 | 第33-36页 |
3.2.3 固相颗粒粒径对密相气力输送过程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4 固相颗粒密度对密相气力输送过程的影响 | 第37-39页 |
3.2.5 管径对密相气力输送过程的影响 | 第39-43页 |
3.3 层流的形成及运动过程分析 | 第43-46页 |
第4章 柱塞流的形成及运动过程分析 | 第46-78页 |
4.1 单柱塞的模拟与验证 | 第46-55页 |
4.1.1 单一柱塞流的形成及运动过程 | 第46-48页 |
4.1.2 单柱塞运动中的流动特性分析 | 第48-51页 |
4.1.3 模拟结果与实验拍摄结果比较 | 第51-55页 |
4.2 不同管径下柱塞流的形成条件分析 | 第55-60页 |
4.2.1 颗粒密度及颗粒粒径对颗粒浓度分布的影响 | 第55-57页 |
4.2.2 不同管径下柱塞流的形成条件及验证 | 第57-59页 |
4.2.3 柱塞速度、柱塞长度与表观气速的关系 | 第59-60页 |
4.3 单柱塞相对稳定运动区间的确定 | 第60-71页 |
4.3.1 表观气速对柱塞稳定运动区间的影响 | 第61-64页 |
4.3.2 柱塞长度对柱塞稳定运动区间的影响 | 第64-67页 |
4.3.3 管道半径对柱塞稳定运动区间的影响 | 第67-71页 |
4.4 多个柱塞流的形成及运动过程分析 | 第71-78页 |
第5章 多物理场下的传感器建模方法研究 | 第78-94页 |
5.1 阵列式电容传感器的结构特点与特性分析 | 第78-80页 |
5.2 多物理场的传感器建模方法 | 第80-82页 |
5.2.1 多场耦合方法 | 第80-81页 |
5.2.2 静电场与流场的耦合实现 | 第81-82页 |
5.3 多物理场下的传感器信号特点 | 第82-94页 |
5.3.1 稳定柱塞流的传感器信号理论分析 | 第82-84页 |
5.3.2 稳定柱塞流的传感器信号数值模拟分析 | 第84-87页 |
5.3.3 形变柱塞流的传感器信号数值模拟分析 | 第87-90页 |
5.3.4 连续柱塞流的传感器信号特点分析 | 第90-94页 |
第6章 静态试验结果分析 | 第94-98页 |
6.1 搭建实验平台 | 第94-95页 |
6.2 柱塞流传感器信号特点实验验证 | 第95-98页 |
6.2.1 信号波形相似度 | 第95页 |
6.2.2 柱塞流信号特点实验验证 | 第95-98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2页 |
7.1 结论 | 第98-100页 |
7.2 展望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6页 |
致谢 | 第106-10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8页 |